美文网首页
从心生出底气

从心生出底气

作者: 孙白粥 | 来源:发表于2017-01-07 16:50 被阅读0次

    想要自信却无从下手,应该怎么办?

    你是不是也会经常希望从被人口中找到自信?A说我总是很介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家庭教育的原因造成我遇事不是很有主见,做决定老是犹豫不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爱情中,我总渴望从别人的评价中得到肯定,这样我才有一丝信心继续走下去。连我那可怜的自信,也完全是基于别人对我的好评之上的,我该怎样走出这样的怪圈?

    类似的情形见多不怪。

    在工作或者爱情中遇到挫折后,我们会像抓着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地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能跨过去这道坎吗?我还会成功吗?你觉得他还爱我吗?我们到底合适吗?

    如果身边的人给予无限鼓励和关爱,他们也许能重燃自信,恢复解决困难的决心。

    但如果他们得到的只是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理性分析,未来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没准他们会丧失仅有的自信,如一滩软泥,让能量一点点从身体缓缓流失。

    B不断询问同一个问题,我跟男友会有未来吗?在苦口婆心的解释后,她很沉默了。于是趁机强调,这样的问题没必要重复提问,姑娘非常认真地说:“我记下了,不会再问了。”没过一天,她又来问,您觉得我跟他合适吗?我哭笑不得。

    虽然理解她想从我这里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安心去谈恋爱的心情,但也忍不住在纳闷,为什么我们总是企图从他人身上找自信呢,自信真的是别人给我们就会有的“东西”吗?

    二自尊的三阶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自信,其实就是人们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它与自尊紧密相关,而“自尊”也确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著名的人本主义流派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自尊是一种觉得自己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战,值得享受快乐的感觉。

    它主要由能力感(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和价值感(个体最希望达到的水平)两部分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失衡就会造成低自尊,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应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战。

    自尊,究其内部层次,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依赖型自尊,其价值感取决于他人,能力感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整体呈现的状态为寻找他人的肯定,害怕批评。换言之,就是:“别人的肯定才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没有肯定,我的努力毫无意义。”

    第二种是独立型自尊,价值感是由自己的标准评估自己,能力感是与自己比较。整体呈现的状态是寻找批评,想要进步。可以解读为“我比之前进步了吗,学到新东西了吗”。

    第三种是无条件自尊,价值感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我评价,充分的自信,不参与任何评价。能力感是与他人相互依赖,又怡然自得。

    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人生境界。

    依赖性自尊是最初的阶段,独立性自尊属于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而无条件自尊有点近乎“圣人”,也是自尊的最高层级。

    如果真的要对号入座,中大部分人都属于依赖型自尊,尤其是在逆境中,这种状态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告诉B,你们未来肯定会在一起,难道她真的会相信吗,并不见得,但这话就像是毒品一样让她上瘾,当她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听到“你们是有未来的”,她就会觉得,有好的结局,我的付出才有意义,反之,我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看得到希望才去争取,看不到希望就舍弃。

    除了因为功利的社会让人们的心也如此浮躁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潜意识里表现出来的低自尊。

    1905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

    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爱因斯坦在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正是无条件自尊,他的价值感不依靠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取决于自我评价,充分的自信,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理论研究,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如若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能表现出无条件自尊,心若磐石般的地完善自身,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计较得失上,相信我们最终也能跨过内心的障碍,迎来新的转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生出底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pf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