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读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作者: 仁者爱山 | 来源:发表于2017-04-11 22:16 被阅读0次

    读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范国强

    女作家铁凝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散文河里没规矩。这“没规矩”自然是指的散文这种文体最自由最灵动最不受羁绊而言。这话自然是不错的。但我以为,如果将这“规矩”理解为不是仅指一种或几种散文固定模式和思维定式,而是借喻符合散文创作规律的已经日臻成熟的所有表达方式和写作风格的话,那么我们则应当承认,散文河里是有“规矩”的。张振金的这部《中国当代散文史》,无疑是在充满好意地引导读者散文河里“寻规矩”。

    当然,这所谓的“寻规矩”,也不是让初入散文之门的读者都去亦步亦趋某一个作家创造的某一种“规矩”,须知再好的“规矩”一旦“被样板”便难免沦入单调和僵化,使散文变成“木乃伊”。“寻规矩”是引导读者在对各散文大家创造的各种“规矩”的学习、揣摸、比较、对照中,去寻求、探索、融合、创新出适合自己创作的最佳方式,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实际上,现实中的散文后起之秀大多就是这样在“寻规矩”中练成的。

    恕我戏言,正是抱着这种“寻规矩”的“投机取巧”动机,我才冒着酷暑一气读完张振金的这部大著的。老实说,像这样洋洋四十万言的纯学术专著,没有这股动力真还难以坚持读下去。作者没有让我失望,我的热汗也没有白流,读后我欣喜地发现,中国当代散文这条已流淌大半个世纪的长河里,所形成的“规矩”竟是如此绚烂多姿,令我目不睱接。

    我以为,这部书的最成功之处,是将中国当代散文诸大家的独创“规矩”分别作了具体入微的阐述与辨析。书中介绍了一大批对中国当代散文卓有贡献的大家和他们的散文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读者通过散文巅峰俯瞰,既可了解到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大致走向,更可从中领略到中国当代散文的百花齐放和争奇斗艳,从而有益于提高读者的散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部书中所介绍的散文大家们所创造的各种“规矩”:

    在建国后十七年的散文中,最先印入读者眼帘的是军旅作家魏巍,其代表作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他的散文风格是“通讯散文化、抒情化,更富有文学情趣,以一种轻松、活泼、优美的情调贴近读者”;女作家菡子,其代表作是《我从上甘岭归来》,其风格是“真实、朴素、细致,散发出生活的芳香和诗意”。秦兆阳的散文“深沉而朴实,清雅而旷达”,柳青的散文“善于以小说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朴素生动,有浓郁的泥土气息”。而建国后十七年中被誉为“当代三大家”的杨朔、秦牧、刘白羽,更是体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的创作风范,并对当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杨朔“拿散文当诗一样写,以诗的意境见长”,其代表作是《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秦牧“发挥知识和联想的魅力,偏重在叙事中言理,以理趣取胜”,其代表作是《艺海拾贝》;刘白羽“追随时代的脉搏,以热烈昂奋的政治抒情著称”。其代表作是《长江三日》。他们散文创作的成败得失,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创作的成败得失。

    十七年中还有相当一批散文作家是我们所熟知的。如吴伯箫,他的散文“积极、真纯而朴实”;曹靖华,其“记述笔调是质朴、轻松又富于情趣,在‘纵情神聊’中流淌着淡淡的诗意”;袁鹰亦是以“诗意淳厚”为显著特色;郭风“善于抓住事物的个性和特色,通过‘移情’手法把自然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何为“叙事简洁清朗,构思新颖奇巧,立意清新高远,笔调富有诗情画意,以写人为主要特色”;魏钢焰“有革命激情和时代精神”;陈殘云的作品“有浓郁的‘粵味’和‘水汽’”;杜埃的显著特色是“情绪真挚而行文质朴”,是“细微的描写与热烈的抒情”;邓拓和陈笑雨都是以杂文见长,杂文也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杂文则是以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为特色。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介绍是这部书的重头部分。它始于1977年年底,延至如今。其起势“是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是多元蓬勃、壮阔浩荡的世界”。随后涌现的老中青散文作家和作品如雨后春笋,风格各异。老作家巴金是领军人物,其代表作是《随想录》,其风格“一是说真话的精神,二是批判的胆识,三是自审的意识”。他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和生活的一致’,主张‘把心交给读者’”。自《随想录》以后,影响了整个散文创作,造成了一种冲击波。随之而来的,是挽悼与反思的散文大量涌现,丁玲、韦君宜、丁宁、杜宣等作家在此期间都写了大量此类的作品。此外,宗璞主张散文“不只有真情实感,美丽图画,还要有议论”,她的散文“因为有闪着智慧之光的议论,增强了理性力量和精神深度”;杨绛的散文“以细腻传神的叙事为特色。不时可以见到一种趣味,一种幽默”;黄秋耘的散文“都是记叙一段往事来抒发深情,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带着淡淡的眷恋;对于一切被损害的美好事物,则表现深深的哀愁”;柯灵则是“以杂文的形式驱遣愤怒,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陈荒煤“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人物性格特征,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历史的探索”;徐迟“张扬了理想精神和批判精神,把抒情、描写、议论、叙述多种手法结合起来,完全恢复了散文写作的自由心态”;黄宗英“沉郁多于明快,歌颂中带有鞭挞,单纯里面见嬉笑怒骂”;柯岩“以诗的语言和诗的构思,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人物的心灵美,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一点尤与杨朔相似;陈祖芬“多用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同时注意从内容出发变换手法,努力做到每一篇既有风格,又有创造”;理由“用小说手法把人物写活,同时又蕴含诗情哲理”;冰心的散文“率真流丽,婉约典雅”;孙犁的散文语言“一是善于以抒情的笔触叙事,二是多用白描手法,三是蕴藉婉媚,含而不露,四是朴素、平易、自然,五是从日常口语中提炼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贾平的散文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三是讲究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四是常以小说笔法去写散文”;汪曾祺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都不以描写社会重大题材见长,而是以勾勒地域风俗人情为胜。作品风格清丽淡雅,语言幽默风趣,笔法疏致散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张洁的散文“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自由、多变、无拘无束、新鲜而怪异的。在内容上开拓涉及伦理、道德、爱情、人性各个领域,尤其是开拓描写女性内心世界的领域”;周国平“善于以随笔的形式,夹叙夹议地表现自己对于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思考,以哲理性见长”;余秋雨散文“给我们带来一种豁达宏大的气度,即所谓散文的‘大气’,潇洒飘逸,汪洋恣肆,既有理性的光芒,又有诗情的激发,充满了生命和活力、智慧和情趣,给人以极大的思索空间”;梁衡的散文“风格豪雄刚健,常常表现出一种澎湃浩荡之气”;张抗抗“特别重视在生活中对景观、事物、人性的揣摸,以及由此获得的艺术感觉和心灵顿悟”;李玲修“善于用电影手法来写报告文学”,诸如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摇移俯仰等等各种花招儿,她都拿来予以借鉴。

    这部书在叙述和分析中国当代散文大家的创作特色时,还有意识地将“规矩”趋同的作家们大致进行了归类,如将袁鹰、杨朔、菡子、何为等归纳为“酿造生活的作家”;将冰心、季羡林、张中行、刘白羽、贾平、林非、周明、石英、姜德明等归纳为由“说真话”到“写人生”的作家;将王蒙、刘心武、陆文夫、冯骥才等归纳为“以坎坷经历诉说人生”的作家;将王宗仁、杨闻宇、高洪波等归纳为“以豪壮基调表现军旅人生”的作家;将余秋雨、张承志、周涛、史铁生、韩少功、梁衡等的散文归纳为“文化散文”等等。如此归类以后,再去细究他们各自的散文风格,则更易于使读者了然于心了。

    看文学评论家如何点评散文大家及他们的作品,的确是一件很有兴味和启迪智慧的事情。但凡论述文史之类的书,都是极不容易的,因为这既是在点评文史又是在点评文人。这两个“点评”欲求恰到好处,这就要求作者一是要尽可能的多读书,二是要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三是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要能“发人之未发”,而不只是吃别人“嚼过的馍”。非博览众家不能成其此书,非学养深厚不能成其此书,非真知灼见不能成其此书。然而毕竟中国当代散文家灿若群星,当代散文浩若烟海,即使作者再如何竭尽全力,总难免有遗珠之憾。据笔者观之,作者对新生代作家的介绍较之前辈作家介绍就相形见绌一些,譬如笔者所在湖北的文学楚军就鲜见介绍,这可能与作者对新生代作家关注的视野尚不够开阔有关。

    关于阐述中国当代散文的著作,作者此书介绍已有不少,同名的也有几位:如1990年卢启元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史》,1995年邓星雨的《中国当代散文史》,2001年徐治平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同一题材的还有1996年王尧的《中国当代散文史稿》,佘树森、陈旭光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张振金的这部大著出版均在他们之后,既凝聚了前者大家研究的精华,又有作者个人研究的结晶。

    我没有看过前面几位的论著,但我坦言,我对张振金的“这一部”书是持有好感的。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当代散文的正史,是在主旋律的前提下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概貌的总扫描,并由此生发对中国散文总的状况和诸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的切中肯綮品评。这部书的好处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观点正确,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分析辩证,叙述流畅,文字干净。应当说,这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颇能阔人眼界的好书。


    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qp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