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一些感受

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一些感受

作者: 陈瓜瓜_ARPG | 来源:发表于2022-01-03 09:20 被阅读0次

    2021年12月,我毕业了。结束了在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5年多的研究生生涯,毕业之后也找到了一家公司,能够继续从事研究生期间类似的工作。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有合适的收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之前写过一些3D reconstruction, SLAM以及ROS相关的博客,不过毕业这一年很繁忙,就停滞了很久。计划在毕业后的一年添加不少内容,把相关知识整理成册,出版相关的书籍。写下这些知识虽然很消耗时间,但我发现不仅可以帮助到感兴趣的人,自己对他们的映像也能更加深刻,可谓双赢。在这里先立个flag,督促自己完成创作。
    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想记录下一些学习上的感悟,也想记录一下生活上的感悟,算是一个总结。以下仅仅是个人感悟,不代表任何其他留学生

    记得刚来美国那一年川普就选举获胜,川普上台之后,中美关系直线下滑。近两年疫情加持,以往我一年会回国一两次,但疫情后由于不确定的中美边境政策以及高昂的票价,为了确定能完成学业,这两年就没有再回国。虽然有这些让人难受的外因,但是我的研究生生涯并不算是很艰苦。导师和组员都好相处。做research的过程中虽然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阻碍,但最后都还算有不错的结果。每每看到网上说留学博士多么频繁地熬夜,赶due,做实验,身心俱疲和痛苦等等文章时,我都有些许惭愧,这几年我总的来说是开心的,几乎没有觉得痛苦过,即使论文被拒,也能比较快的重振旗鼓继续走下去,我也好像几乎没有因为学习熬夜,因为我晚上11点之后效率非常低下,如果到了那么晚还有没完成的事情,我一般就宁愿早起去做而非晚睡。我曾经入学的时候就认为,如果求学期间长时间地很痛苦或者压抑了,那么quit也是未尝不可的。人生不只有一种选择。不过还好quit的想法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哈哈。
    不仅仅是学习的氛围/条件,由于学费生活费比国内高昂不少,有不少家庭/个人会很在意美国本科生/研究生的花费,收入情况,我会先聊聊这个事。

    收入支出

    先谈谈有多少留学生需要很考虑这件事情,如果留学生家庭都很富有,可能不用太聊这个事情,但其实留学生相较于过去十几二十年已经多了不少了,很多家庭只是普通的中产,如果需要自费,留学费用是不小的压力。下面是在美的留学生的相关图表[1]

    student_number.png
    可以看到,在疫情之前每年都在上涨,疫情之后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但也有90多万。下表去年(疫情后)来自是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数量[2]
    by_country
    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仍然以30多万霸占着榜首。再加上英国欧洲等国的留学生,我粗略地估计为80万。这些留学生的家庭相较于平均的中国家庭水平肯定是比较富有的,但是对这其中的很多家庭来说,英美国家高昂的学费也不是能轻松负担的。本科生以及绝大多数工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自负学费。大概会有多少的支出呢?
    以我们相对比较火的专业computer science在我们学校的学费来举例,一年学杂费大概是3万美金,我们学校位于Boulder小县城,地虽小,但是由于方便旅游,滑雪等户外运动,是中部生活费/学费用最高的小县城之一。租房费用大概会在1000美金左右(有些很省的学生会住客厅,我也有过这样一小段时间,不算入)。租房再加上生活费,如果不出去游玩,大概也会有1万美金。总计4万美金约26万人民币。如果一个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年收入20万,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年收入40万,这笔留学费用都是很大的开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费是根据不同专业和学校都有不同的。很多相对不热门的工科专业学费会低很多。一些地理位置更加好的或者中国学生更愿意去的东西海岸学校比如南加大(USC),UCLA,NYU等可能拥有更昂贵的房租和生活费,一年可以预算到5万美金或者以上。反之,一些中部的学校学费/生活费会低不少(我校不算hh),一年可以预算到3万美金甚至以下。不少中部的学校一个月房租会低于500美金。
    虽然学费生活费更贵,但是东西海岸优秀的学校更密集,优秀的企业也更多,学校里也有更多的华人方便融入。如果害怕在国外孤单难以融入或者想更方便找工作,有相对优渥的预算,可优选东西海岸。
    而中部大农村很多学校留学生相对较少,如果个人喜欢安静的生活/多交交美国朋友,或者预算相对少,可以优选中部学校。当然上面只是概论,中部大农村也隐藏了些像我校这样相对昂贵的学校。
    正如前面所说,基本上本科生和大多数理工科的硕士研究生是没有收入。得自行负担所有费用。因此我很建议家里有一定的财产(100万RMB以上)并且有固定收入(20万RMB以上)家庭才送子女出来自费留学。硕士1到2年会比较快速结束,而本科4年则需要更慎重考虑。我曾经见过有相对清贫的家庭自费送子女出来,孩子不得不非常地省吃俭用。而在国外遇到一个富二代留学生的几率远远大于国内。这种显而易见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

    谈了谈支出,再来谈谈收入。少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和大部分的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免学费和固定工资补助。主要是下面三个途径
    1:全额奖学金
    全额奖学金可能来自于国内或者国外。国内可能来源于每年留学生基金委员会(CSC)[2],CSC每年会有一定的名额公派学生出国留学(基本为研究生)。CSC会报销学费和给与每个月一定的生活费。这个生活费通常是偏少的(比如1000美金),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销。CSC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是拿到了CSC的全额奖学金,申请国外的博士会比较容易,因为这样导师会认为你不再需要额外获得来自他或者学校的补贴(虽然可能还需要些hhh)。通过CSC出国留学的人,通常在毕业后需要马上回国,至少在国内待上2年。如果毕业想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或者定居国外的人不可选择这个途径,因为2年后基本你的工作签证/学生签证都已经失效。很难再返回国外就业。好一些的学校每年也有一定资金公派学生留学,大家自己关注。
    全额奖学金也可能来自国外。录取你的学校或者美国政府。很多人会把全额奖学金和其他的资金补助混淆。录取的offer上很可能会写上一定的补助,但是他们的补助是有条件的,比如为学校/实验室服务等(下面会讲到),这些不是全额奖学金。全额奖学金意味着你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服务就可以拿到学费和生活费的全部补助,着部分的比例是很少的。美国人自己抢全额奖学金都抢不到,更何况外国人呢? 因此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美国方给与的全额奖学金通常比较会有更多的资助。除了学费外,生活补助通常能到2000~3000美金。
    2:Teaching Assistant助教(TA)
    部分的理工科学生以及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资助来源于助教(TA)。TA的职责一般是帮教授授课,比如很多课程布置作业,答疑,带讨论课等等。有少数TA甚至需要自己带一门课,这当然是比较坑的。由于你对学校有了服务,学校会帮你免除学费并每个月发工资。不是所有的TA都能完全免除学费,有的是部分免除。这得看学校和你签的合同的内容,通常学校会考虑到你的工作量给与相应的补助。TA一般优先发放给博士研究生,如果有多的,会发放给硕士研究生。
    3: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RA)
    很多理工科研究生的资助来源于RA。RA的工作内容,顾名思义,一般是帮老师完成项目,做研究。 RA的资金通常来源于自己的导师。导师如果能在外拉到政府/公司的项目,就可以给自己的学生提供资助。一般博士生会倾向于做RA,因为无论你做不做TA,你都得做研究发论文。RA意味着你可以相对专心地做研究不用带课了。这完全取决于你导师是否有足够资金的项目。

    如果TA/RA报销了学费,他们发的工资也会根据不同学校/专业有挺大不同。我在RA期间的工资是每个月2900美金,会扣税,税后到手在2300到2400美金左右。学校的TA大概也能拿到税后1800~2200美金。暑期三个月每个月有额外的500美金的工资,来源于导师的项目。我们学校的TA/RA补助算是比较高的,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学校周围的消费相对昂贵。有朋友在中部其他偏远城市,TA的工资为每个月1500美金,不过当地也是有更低廉的租房价格与物价。

    生活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一个博士生每个月税后收入2000美金,他在美国能过到怎样的生活呢? 我们先定义一个购买力。如果一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和在国内一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一样,那么我们说购买力为1:1.如果一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和在国内两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一样,那么我们说购买力为1:2.
    1:2000美金大约1.3w人民币。但是肯定过不了国内拿1.3w人民币工资的生活,因为美国的物价毕竟都是以美元计算,近年因为疫情美元放水,也有挺大程度的通胀发生。所以购买力不是1;6.4(汇率)
    2:也不是国内拿2000人民币的生活。一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大于一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购买力不是1:1.
    所以2000美金在美国能相当于在国内几千人民币的收入呢?这非常看个人的生活方式。我分两个方面,高消费和低消费. 这里高和低是相对于国内。
    高消费
    任何涉及到人工成本都是花费都是相当高昂的. 举几个例子. 1: 我的车(很普通的15年Nissan二手车)需要换刹车片了,前刹车片更换加购买共250美金左右。如果前后刹车片一起换需要大概400到500美金。据我所知,我这种比较大众的日系小破车,在国内大概能以400到500人民币搞定。2:理发。一个简单的平头或者寸头,在我们学校的小镇一般花费会在30~60美金。所以很多留学生都是互相剪头发。3:搬家。如果需要搬家公司帮忙搬家,人工费通常大于100美金/小时。4:外卖。订外卖需要给配送人员更多的小费,外卖公司还会收取不少的额外费用。原价20美金的外卖你可能最终付款35美金....等等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但有人工成本的小事,美元都相当"不值钱"。可以说美元对人民币是1:1
    低消费
    同样是举几个例子。
    1:买车
    等一下,买车是低消费?买车是不便宜,但是相对国内,美国买车是便宜的。美国二手车市场比较成熟,不容易踩雷和遇到大的问题,相对便宜,所以每年二手车的交易量vs新车大概是在2:1到3:1[3].

    new_vs_used.PNG
    我的Nissan Rogue SUV原价在2.3万美金左右,用了5年之后,它的二手市场价大概8000美金左右(美元放水通胀后。它的市场价大概升到了1.1w美金)。对于我一个月工资2300美金左右的博士生,每个月省一省,大概一年半到两年可以自己买一辆。为什么非得买车呢?不是完全的必须,但是美国比较落后的公共交通系统意味着,我如果不买车,基本上四五年只能学校到家只能两点一线了(确实有不少比较省的孩子是这么做的)。但由于我其实家庭还可以,不必要那么省,所以我觉得是需要自己买车,多开出去看一看,毕竟来了不同的国家,除了知识外,还需要文化和精神的了解。
    2:肉类食物
    同样,尽管最近涨价不少,但是肉类相对不贵。质量一般的牛肉大概可以在10美金一磅(一磅=0.9斤)。随便选了个超市[4]
    beef.PNG
    我一般要吃牛肉还是买的便宜一些的了。30刀左右一磅的很少买hh
    3:买房
    越说越大了,同样便宜也只是相对。目前我生活在西雅图/Bellevue地区。除了曼哈顿和湾区,这里应该就是全美房价最贵的地方之一,各种美国互联网大厂扎根于此。其金融/科技地位大概就相当于国内的北上广深。去年美元放水之后,房价涨幅几乎在25%到50%,非常恐怖。同样也分不同的学区房,学区房会更加贵。因为房价会根据大小/地理位置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我很难靠几个例子来说明。很笼统的来说,涨价之后,在西雅图/Bellevue一个家庭可以花费100万到250万美金之间住到一个自己比较理想的独栋的房子,大小100到300平都可能,高层可能反而更贵,和国内很不同,毕竟这儿大多数都是平层。西雅图downtown有不少高层住房,不过来自国内的人,自然高层见地多了,一般会倾向于国内大城市难得的独栋。在深圳,不错地区100平左右的住房,1000万RMB的房价应该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single family house
    相对于国内,美国的住房有房产税,这是额外的支出。住房的贷款利率通常在2.5%左右[8],据我所知国内应该在5%以上[7]。西雅图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大概在10万美金[5],国内深圳家庭年收入中位数[6]估计在15万人民币左右。相对高的收入人群中,西雅图互联网大厂员工的绝对收入(美元换人民币1:6.4)相对于国内互联网大厂一般在2到4倍。美国对高收入人群施加了更高的税率,所以到手收入一般可粗略的估计为2到3倍。
    上面的描述非常地大概,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是大家应该通过这些粗糙的描述能了解到,在房价的绝对值(美元对人民币1:6.4)类似甚至更低的情况下,在西雅图工作的人会有至少2倍的收入。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人在回国之前犹豫不决,这是很大的一个坎。

    如果算上住房和买车,美元会变得相对值钱。不过留学生如果不毕业后长期在美国工作,一般不会买房的(土豪除外),如果不买车,美元会更不值钱,购买力比或许只有1:1.5,所以对于自费的留学生来说,消费压力不低。对于买车人群,可以上升到1:2,对于工作买车买房人群,甚至可以上升到1:3~1:4. 很多其他留学生或者在美工作人员不同意,但正如文首所说,仅仅是个人感悟,不代表任何其他留学生
    所以一个月薪2000美金左右的博士能过怎样的生活呢?大概相当于在国内收入四五千人民币吧。

    学习

    我个人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候比较简单,白天看论文做实验写代码,晚上去运动,周末休息一天,如果有长的假期会去其他地方玩几天。每天真正的工作时间,除去吃饭走神玩手机,大概6到8个小时。上网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博士生,确实比较惭愧,因为我个人很难办到。一是因为工作时间长了之后我的效率会非常低下,可能低效率的三四个小时不及高效率的一小时。二是一个不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能让我感觉比较放松,可以很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做类似的事情,不觉疲惫。
    我其实并不算一个很聪明优秀的人,在我印象里,我从高中,大学本科到研究生期间,似乎没获得过什么特别的荣誉/奖学金。高中数学最后一道大题似乎从来没做出来过,本科在天津大学的四年里,认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可以拿到很多的奖学金参加很多不同的科技比赛,在美的研究生期间认识的中国小伙伴更是各路大神,从小就是各种竞赛的参与获奖者。面对各路优秀种子选手,我也有过很多读博人或者即将申请的人的疑问----"我到底适不适合读博"?
    我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自己的疑问
    1:经济。读博又是好几年的时间,这期间我并没有高的收入。但我的欲望也不大,正如前面的分析,一个月2000多美金的补助足够我使用。而更加幸运的是,我父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不需要我很着急去工作挣钱养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经济不是我担心的问题。
    2:智力。普通大众可能会觉得一定要非常聪明,才可以读博。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所以转博的时候,心里也会有些忐忑。因为我自认为自己不属于"聪明"这一范畴。但就我这几年的经历来看,其实"聪明"不是读博的必要或者充分条件。现在博士生的群体越来越大,尽管在总人口中还是一小部分,但是在总数上已经很可观了。下图显示了美国近几年的毕业生人数[9]。2020年有近6万人。中国一年博士毕业人数也接近7w了(中国人口是美国近4倍,这么看,还远远不够的)。整个学术圈想要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很多问题就摆在那里,需要人去研究它,而研究的过程一般更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聪明"。


    ph_d_number.png

    我丝毫没有降低智商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脑袋足够的灵光,他很可能能大大缩短研究的时间,而时间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靠头脑吃饭的行业,如果想要走到顶端,"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可如我一样的众多的博士并不是"顶端",我们仍然是一颗螺丝。即使我们并没有做出开天辟地的创新,但是我们也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研究领域向前push了一点点。我不认为自己"聪明",但我也认为自己的智商水平至少是"不蠢"。我能获得这个学位,我相信只要能考上本科的同学都可以有这个潜力。做个螺丝,我们都是可以的。你如果并不是非得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领奖等成为"top",那么我认为,要读博,比起"聪明",更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长时间地去研究一件事,并且知道在付出很多时间后仍然可能面对很不理想的结果,这些更重要。
    3:热情和坚持。尽管我不是废寝忘食地热爱当前研究的事物,但是我觉得它是有趣的,酷的,值得我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并且我可以接受长时间地相对枯燥的生活。所谓枯燥,并不是绝对的,我需要长时间地去读/写论文,做实验,但是我经常面临的都是新的知识(和新的bug...)。我真正害怕的枯燥,是做没法让自己获取新东西的重复的事业。所以我其实挺喜欢自己目前的事业。并且不过量的工作内容和合理的休息能让我更长时间地做这件事情。正如我前面所说,我觉得热情和坚持更重要,甚至当我觉得我合适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和"坚持"无关,做地很自然。因为坚持多少带有强迫自己去做的意思。
    所以总结起来,我觉得自己是适合的读博的。写这一个部分,也想鼓励那些很犹豫是否继续深耕的同学,读博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很多人都是可以的。
    除了自身之外,读博期间的导师就是最重要的。导师的人品是否过关,是否有足够的学术能力,沟通能力,导师是否能有资金支持(国内似乎导师不会给学生发太多工资)。比起学术能力,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人品。学术好自然可能把学生带到不同的level。但是人品不好的老师,可以把你喜欢的变成不喜欢的,老师人好,自身便可以专心做事。但是导师人如何,不是你太能够把控的。个人建议在决定导师之前,通过email电话等去联系下它带过的其他研究生(最好是毕业的,更敢说话),再做决定。另外有个叫导师评价网(以前可以随便登录,现在似乎需要梯子)的网站,记录了国内外学生对自己老师的评价。值得一看。不过评价的学生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兼听则明。

    各自的优势

    我更年少的时候想出国,原因之一本身年少就爱周游四方,原因之二是在媒体里听到各种西方和我们不同的地方,好的坏的,褒贬不一。我相信很多人还是有审视媒体信息的判断力的,但是确确实实由于网墙的存在,导致了相对缺乏判断力的另外两种人群的诞生,尤其是川普上台矛盾加剧之后。第一是认为境内媒体的宣传都是正确的,西方国家和中国水火不容,他们都是错误的。这种认知会经常在主流媒体上看见。之所以产生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主流媒体一般只会报道欧美国家的负面新闻,这种做法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错的,中国和欧美国家有无数的经济合作,在政治上还是不愉快的老对手。为什么要报道竞争对手的正面新闻呢?在欧美主流媒体BBC,CNN等的眼里,他们的竞争对手中国也只是一个民智未开,民生凋敝的三流国家罢了。第二种人认为境内媒体很大程度地欺瞒了大家,于是怀疑并否认自己政府做出的很多努力。总觉得发达国家的更好。第二类人虽然不在主流媒体上看见,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思想总是"暗潮涌动",有的人不在少数。很惭愧地说以前我可能是偏向于后者,但是我也在告诉自己,如果有这个能力,需要亲自去看看,获得一手的信息,再做出判断。如今在这边生活5年有余,有很多观念发生了转变,认为这两种巨大的差别的文化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的优势

    1:安全
    大概在国内的人不少看见美国枪击案的报道,知道名言"自由美利坚,枪击每一天"。枪击案确确实实是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的。前些天看到芝加哥的枪击案有中国学生死亡非常痛心。我生活的城市Boulder,本来一直是一个很祥和的夜不闭户小县城。结果在去年也发生震惊全美的无差别枪杀案,死亡数人。那你可能会问既然那么不安全,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移民到美国?因为大家觉得枪机的概率不会落到自己身上,仍然会为了"心目中的"更好的生活质量而移民。毕竟这也是一个幅员辽阔,近4亿人口的国家。正如你不会因为每天都有车祸发生而不开车。但如果你知道这是一个车祸高发地带,你会更加小心。我虽然并不是时刻都担心,但是总有美国境内新闻时不时提醒我一下。
    不仅仅是枪的问题,美国容纳了世界的移民。导致在东西部移民大城,纽约洛杉矶等,社会结构/文化是异常繁杂的。这好处是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更多艺术/文化/思想,有从事艺术的朋友告诉我曼哈顿确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看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是繁杂的世界人员并不尽是友好的,当晚上漫步在曼哈顿不知名的小路上,不会有漫步国内小巷那种轻松愉悦感。可能各式闲散人会吆喝你,提醒你,他们并不尽是友好的。美国的大城市中心尽管拥有丰富的文娱内容,但是也会给人很混乱的感觉。而小镇通常是安宁的,甚至好山好水好无聊。
    2:烟火气
    这其实和安全问题直接挂钩的。在中国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到了夜晚饭后,可能时不时会去当地的商圈逛一逛,去路边买个奶茶,叫上朋友吃个火锅,也想去感受一下烟火气。街上来往的人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景其实在美国很稀有,大家会在室内往来,而室外的街上,鲜有人群。如果有,他们可能并不是友善的。在美国生活久了,我比较怀念那种烟火气。尽管其实我比较宅,不会经常去逛,但我希望他们在那里,我想去的时候可以去。
    可能你会觉得这和现实生活压力比起来不算什么,但一个人不仅有生活需求,也有情感需求。成长的地方必然会给心里留下很多不可磨灭的情感需求。这很重要,不可忽视。
    3:机遇
    中国仍然在快速发展和变化,这意味着不稳定但也意味着可能更多的机会。很多知识/商业模式被不断地带入中国,而那个带入的人,不仅自身收获了稳定的收入,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近些年由特斯拉带火的电动车。每一个对外有深入了解的人,都可能成为那个回去"吃果子"的人。相反,欧美很多小城镇,几十年一百年过去还是那个样子。他们有对自己文化的坚信和顽固。这或许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吧。很多精英人员归国,无非是看重这一点。

    美国的优势

    1:生活成本
    如我前面所讲,如果在美国买车买房的话,相对的生活成本是低于国内的。但是这很容易造成一个误区,有人会觉得在中国生活地很不和心意,那么到了美国就会舒心。如果一个人在国内是偏底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那么就算移民到了英美,仍然只会是底层。那些在美国生活地比较富足的华人,就算回国,仍然可以富足。之所以留在了美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生活成本相对低的地方,而不是因为美国可以给他们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如果不是绝对的富二代/官二代,能决定生活质量的是自己的成长背景和经历。而不是跑到了美国或者英国。
    2:地广人稀
    美国是一个从来没经历过饥荒的国家。有不少人把物质的富足归功于政治体质什么的。但是如果自驾过美国东部中部的人能感受到,可用来耕种的大平原似乎绵延不尽,非常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耕地面积,却只有中国1/4的人口。他的物质生活成本更低是很自然的事情。
    3:自然环境
    美国拥有许多的国家公园。他们有适当的开发能让旅游者来观看但是又没有过度开发。这些国家公园不仅成了大家日常的旅游场所,而且保障了一个整体的优良的自然环境。另外遍布全美的国家公园年票只要80美金[10]。你能想象中国所以大型景点用一张几百人民币的年票就可以周游吗?当年我去九寨沟一个景点的门票就300多了... 当然美国整体自然环境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工业的工厂都不在美国hhh。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保障了很多相关娱乐设施的建设,像滑雪,潜水,冲浪等在国内相对昂贵的娱乐活动在这边都能以一个更加亲民的价格去接触和学习,这使得参与的人更多。并且设施更加完善。这些活动会更加促进消费。
    4:高速公路不收费
    这和前面几点比本来不那么"大",但是确是我最想吐槽国内的一点。在美国自驾了几千公里才真实感受到,原来高速是可以不收费的。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公路本来就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修好了再问纳税人要过路费,真是岂有此理。虽说公路系统每年都说自己亏本,但是无论如何用公共财政去修路这是国家系统应该做的事情,就算有亏空,也应当是从不同的财政来源再去补充而不是再向纳税人拦路要钱。
    公路免费不仅惠民,而且应该是增加财政的。1:我记得有的时候节假日高速会免费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是大家出行的高峰,大大增加大家出行的动力。如果平时高速都免费,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来往会更加频繁。消费等行为会大大提升。2:如果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别的不说,汽油都能贡献更多的财政。3:汽车的相关产业自然会因为少了这一大笔开销而向上攀升。所以无论怎么想,免费的高速应该只会增加财政而不会减少,完全可以用增加的财政去补贴。

    关于以后的一些想法

    其实当然还有很多可说的两方的优势和劣势。不过上面算我比较看重的一些。这些年生活下来总结来是觉得,中国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美国离天堂很远。有些小事让我印象很深刻,塑造了我这样的看法,我挑其中一两件来讲。
    1:前几年的时候,假期回到国内老家的一个小镇上,和爸妈去菜市场闲逛。那里有从周围村子很早赶过来卖菜的人。我问一个70到80岁的老太,她的菜怎么卖,她说8毛一斤。她从凌晨4点的样子从村子里出发步行担过来卖,坐摩的毕竟也要几块钱,不太舍得。尽管我也不是富豪家庭,但因为自己圈子的问题,我也很久没有接触到这种老太了。而我知道其实这样的人在国内还有很多。
    2:大三的时候和天大的一个队伍来佐治亚大学进行学习。南方是黑人比较多区域,尤其是佐治亚州。周末我们去听一场草坪上的露天音乐会,我惊讶的发现,在黑人比例超过1/3的佐治亚州,几十户在草坪上enjoy阳光音乐的家庭,竟然全是白人。晚上没太敢出门,因为他们说晚上路上闲散的黑人太多。大学里的教授老师几乎全是白人,而来我们公寓做清洁的清洁工,我只看到了黑色。黑夜和白天差距如此之大。研究生期间之后,来美国长住的这些年,更体验到美国社会的这种割裂。
    贫富的差距在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之大,美国让肤色把这件事显示地更明显,更夸张。我没有自大到想消除贫富差距和各种不公,但我想也许在未来的一些年,随着自己能力的增长,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些贡献,重心会放在自己的家乡。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当一个人财富积累后,他优先地会去考虑自己的家庭,希望家庭和后代会更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希望这种原始的积累造成的不公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然定会拖累一整个民族的发展。
    印度的种姓制度很出名,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通过姓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并且把这种姓名和等级传承下去。我之前和一个印度同学聊天,他告诉我,在很久之前,种姓制度不是固定姓名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换得更"高级"的姓氏。但是后来,获得了高种姓的人想要稳固自己的家庭的财富,拒绝更多的人"升迁"。他们首先处理的是教育行业,高种姓的人很多是教师/牧师等职业,他们开始拒绝低种姓的人入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了基本的教育,低种姓的人再没有任何可以翻身的可能性。渐渐地,种姓固化,阶级固化。也许一小戳人获得了利益,但是这种固化毫无疑问拖累了这个十几亿人口国家的发展。贫穷积累,社会割裂,印度这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被死死地限制住了。印度人来到美国之后,几乎是百分百不会再想回去。
    前些天看到一则新闻,北京还是上海某高档学区房小区,小区住户会给想要新搬入的住户做背景审查。他们认为只有新住户足够优秀了,他们的子女才可以和自己家的子女上同一所学校,不被"带坏"。想来也是类似于上面的缩影。
    我虽然不是那种"高档小区"出来的孩子,但是总归是幸运的。能出国留学,读完博士,能不太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可是这又是多少家庭能办到的呢?如果我也只是想积累个人和家庭的财富,那也许不太应该接受高等的教育。我不想把自己说地高大,我很平凡,首先还是会满足个人和家庭的需求。但是我最近发现,我后面的日子可以有额外的能力和精力去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我以后能做的事情也会很有限,毕竟很难期待每个人会去考虑到其他人,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额外的一小部分人,能让整体更协调的,应该是制度。而中国总体在政治上确实过于保守,这当然涉及到很复杂的内外环境,不过还是希望以后可以更加的平衡发展。
    比较模糊地说了以后的一些除了自己工作外的额外的打算。杂七杂八聊了这么多,多少是因为自己有些不太成型的乌托邦的幻想吧。
    希望人们能生活地更加轻松
    希望世界能更加公平
    希望我们能更宽容理性地去对待外界批评的声音
    希望我们都可以去爱和被爱

    [1]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33880/international-students-in-the-us-by-country-of-origin/
    [2]https://www.csc.edu.cn/chuguo
    [3]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83713/value-of-us-passenger-cas-sales-and-leases-since-1990/
    [4]https://www.safeway.com/shop/aisles/meat-seafood/beef.3132.html?sort=&page=1
    [5]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data/seattles-median-income-soars-past-100000-but-wealth-doesnt-reach-all/
    [6]https://new.qq.com/rain/a/20210601A034W400
    [7]https://zhishi.fang.com/xf/qg_415392.html
    [8]https://www.bankofamerica.com/mortgage/
    [9]https://ncses.nsf.gov/pubs/nsf22300/report/u-s-doctorate-awards
    [10]https://www.nps.gov/planyourvisit/passes.ht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美国博士毕业的一些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tg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