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正式开始之前,有五篇自序首先映入眼帘,这种编排是我在其他读过的书里不曾遇到的。自序,短短的篇幅,写于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国家的读者,倒是有趣,也毫不谦虚地印证了这部作品出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
这个故事,我首先在电影里接触,是葛优和巩俐主演的。在毫不知其文学价值的背景下,我被电影感动哭了,甚至需要好长时间咀嚼情绪、排解郁结,然后那感受就像从冬眠中初始苏醒一般,不经意间就和春日暖流撞了个满怀。
有了这些铺垫,我越发想置身于原著的文学世界中,去感受,只为了嗅到真实黄土地里翻滚着的汗臭和粪肥;只为了听到女人吆喝孩子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只为了看见炊烟袅袅在霞光中分散消隐。
作者的文字实在朴实,愈朴实才愈真实,给人意外之喜。
其实,《活着》讲述了一个不难讲述的故事: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回首一生。
他生来是地主儿子,锦衣玉食,不学无术,吃喝嫖赌,败光家业。但命运没有轻易放过谁,福贵在家徒四壁、高堂卧病时被捉去当兵,九死一生终与家人团聚,随即又陷入漫长的贫困,任时局和社会几番动荡;若有家也是幸福的,可他却要眼睁睁地看着骨肉至亲接连离世,最后只剩风烛之躯和一头老牛在田埂间相依为命。
故事终了,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也许想唱出对命运的超然,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
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大概也是全书的中心思想吧。
读原著,有更强烈的感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但悲不为人物,更不为活着。
福贵经历过那么多痛苦,他竟然一一承受了,受住了生活的平庸和苦难,更受住了命运的捉弄和挑衅。
我曾无数次在翻动书页的间隙中扪心自问,一个读者和福贵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也许这容易导向某种极端的哲学性思考:活着是为了感受幸福还是忍受苦难?
读完故事我会吟着泪说:“活着即受罪,活着那么难,那么难也只能活着,哪怕是受罪的,那还有必要活着吗?”
问来问去,想来想去,答案也就不重要了。问题的原点愈发遥远模糊,书本上的文字在视野里扭曲变形,从字与行的缝隙旁消散形迹,现实生活重又赶走迷离,一日三餐一如既往,睁眼闭眼又是一天,所爱之人照映在眼里心里。原来活着可以是真切地感受平常。能思想着、能行动着;有寄托、有想念;怀着责任、怀着爱;看到美、看到明媚......
如此简单。
做苦难的幸存者还是生活的承受者,只在一念之间。
而作者和福贵,都选择了后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