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让我宅了一个多月没有出门的房间,位于上海北外滩的商丘路和唐山路的交界处,是一栋五层的粉红色的老公寓楼的阁楼,外面是一个巨大的天台,晴天时晾晒满了衣裤和被单。
这栋楼所在之地,气质复杂,一言难尽。出地铁走路两分钟便到了,只是我第一次站在地铁前那个T字形的路口,环视一周,那一瞬间,感到自己站在时代的中轴线上。
马路的一边,黄浦江岸,对面就是浦东的摩天大楼。这个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黄金三角”的北外滩,不甘于落后的步调,奋起直追,一眼望去,是快要建好的高楼大厦,和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工地外围的规划效果图上,一个320米的浦西最高楼,上海“新地标”——金光中心跃然纸上。
马路另一边的氛围却截然不同,热闹与凋敝并存的市井街弄。人来人往的街道两边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色小店和一个菜市场,左边是一组庞大的石库门建筑,路的右边是几栋看上去应该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老建筑,其中有一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老建筑,古朴又洋气,十分引人注目。我住的这栋楼,就位于它后面。
整条街道上,挂满了红通通的布条,如果不看上面的文字,倒有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只是上面的白字让它瞬间变成了萧条的味道。
“阳光旧改暖人心,公平公正得民心”
“今朝旧改为大家,明天安居更美好”
“开心告别危旧楼,欢喜迎接新生活”
“机会来之不容易,早日签约莫迟疑”
……
类似这样的句子,挂满整条街道。
我住的这栋楼第一层便是房屋征收办公室,外面挂满了相关的章程以及对已经接受动迁协议人的表扬。一眼望去,又是一片红色。旁边有块介绍一处高层豪华公寓的广告牌。
第二层一边是电玩网吧,一边是一个浴室。我第一次看到浴室的招牌还有些奇怪,这年头不都是在家洗澡吗?后来我还真进去过一次,也算长见识了,这件事之后我再详说,挺有意思的。
第三层是一个关门的服装公司,生锈的铁门一直紧闭。
第四层有一张铁门和下面楼层隔开,这层和第五层是单间出租,每个房间几平米到十几平米,我看房的时候走过一圈,一层至少有50个以上的小房间,老板不明,我只见过那个三十多岁的女管理员,我就是在她手上租的那个第六楼的阁楼。
我一直讨厌粉红色,所以这栋楼我初次看到,觉得十分碍眼,但还是租了下来。大楼是弧形的,楼后环绕着半圈市内菜市场,周边配套十分齐全,离地铁站又近,生活便利。房间虽不大,但空调、卫生间配套,价格便宜,而且有两面窗子。西南那面窗子打开,对着石库门那一边,都是矮房子,视野很好。另一面对着黄浦江,直接看到东方明珠。
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大半年后,石库门没了,东方明珠,也被遮掉了。
后来我知道,那组石库门建筑叫“公益坊”,北外滩这一片区域有很多这样的石库门组群,建造的时间要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少数保存完好,大部分已经拆除,一部分类似公益坊这样的,因为一些居住者拒绝搬迁,所以迟迟未能拆除。那些拆迁动员条幅,就是鼓励他们接受动迁协议,搬迁到市郊区新的高层公寓中。
我能理解那些想要搬走的人,因为石库门的生活环境压抑、拥挤,条件简陋,人与人之间缺少能够尊重的空间与距离。但搬走后的生活未必会比石库门的要幸福,至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因为石库门是十分紧密的民居和社区,不仅有居住功能,还有社交、休闲功能,离办公和商业场所也十分近。但现在城市规划在慢慢地将这些功能完全分离,我想在石库门这样环境下成长和生活的人,搬到这样的新区,难免会有乏味、单调、孤独与隔离的感受。
我之所以会这样想,因为我也是在一个温馨的老城区长大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我来上海,却也寻的是一份孤独与隔离。其实对于一个宅女来说,生活在一线二线城市还是四五线城市,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我喜欢大城市的一点正是,它拎得清,人与人之间有界限感。只要你不影响到其他人,就不会有别人来管你的事情,没有人关心你过得好歹。
在这样冷漠且举目无亲的城市,我第一种感觉不是孤独,反倒是一种强烈的安全感,一份随性与坦然,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人心的复杂之处是,我越是感到内心的烟火气在减少,但同时也越中意住在烟火气足一些的地方,喜欢跟我小时候长大的环境有共通之处的地方。
所以,我慢慢地,也爱上北外滩粉红色楼里的这个小阁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