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8了凡四训《祖师原序》3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感谢古圣先贤们的点滴骨血和老师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开经偈 知善知恶冥想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今天接着解读原序的第三段。这段和上两段是关联着来的。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很多。在读第三段时,脑海不断的浮现出王阳明。
特别佩服印光法师,他不但是佛学高僧,对儒家了解的也很多,因为在里面他用了很多的词都是儒家的。
然作圣不难。然就是其实,做圣人并不难。前两段话已经说了,圣人之道,唯诚与明。需要克己省察,需要去做功课明心见性,需要诚意。而违理情想会瞬间生发。违理情想的这一切都是妄念,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性。
现在告诉你作圣不难,怎么做呢?在自明其明德。明德出处在哪?发给大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出处在这。印光法师告诉说,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心明白,明了。
什么是明德?老子有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道德经里的一段话。
离开道才会讲德。不明白道就会讲德,离开道就来到了德。明德就是回归道。明德就是道。明明德用佛法来说就是明心见性。
跟佛陀讲的是一样的,就是你明心见性。所以大学里讲的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他可不是让你具备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
很多人把它理解为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哈。最究竟最明了的那个东西是道。
引申一下,孩子上大学,最主要是明明德。对孩子最最重要的教育是让他明心见性,这就是杰德讲的人类成人。
杰德说,哪怕你抛弃家庭,赌上性命,辞掉工作,都没有成为人类成人重要。就是为了成为人类成人,你不惜赌上你的生命,赌上你的家庭,赌上你的工作,赌上你的事业,因为成为人类成人太重要了。
人类成人的一个前提是要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明明德,而明明德是大学之道。如果大学不这么做,大学就失道了。
在亲民。是天地万事万物和我是一体的,王阳明说这也叫大人。亲民就是慈悲,菩萨一定是慈悲的。无缘同慈同体大悲。在明明德,明心见性后,一定是在亲民慈悲的。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觉就是明明德。萨埵就是有情。菩萨是觉有情。
觉有情第一个意思是菩萨开悟的人,因为菩萨就是有情众生。第二个是使有情众生觉悟。这就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第一个是菩萨是自度的,自己就是有情觉悟的众生。第二个是菩萨是度他的。是使有情众生觉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在亲民。实际上是让你达到菩萨的境界。大学是做这个的。
在止于至善。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那个空性,那个中性,喜怒哀乐之未发。
明明德,印光大师告诉你,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就是说你成为圣人很简单,明心见性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静安虑得。什么是止于至善?知止就是你自己能知道止于哪里。至善是什么?就是无善无恶。至善是空性的。本体是无善无恶,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至善就是觉。意味着你是待在无善无恶的中性的状态,这叫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如果知道止于至善就来到了觉当中,觉当中就是定的状态,觉当中就是当下的状态。当下就是定。入定就是活在当下。
入定,比如发呆。忘记时间空间,忘了概念,忘了一切。这就是一种入定。这时候你就会静。
静后你就会安。安是没有情绪了。不会害怕担心焦虑失望恐惧了。你就安心了。你的心是静止的安。
安后虑。虑不是你小我的思考。明天干什么,后天去哪玩,孩子怎么教育等等的念头。这样的不是虑。
虑是直觉灵感。这个虑是本体给你的指引,他来帮你虑。
虑后就能得。得什么,得你的渴望。你跟着直觉指引的虑就能得到你渴望想要的。
那你所有想要的东西来自于哪?来自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来自于明明德。
定静安虑得,从后往前推。人生所有的渴望梦想从哪得?从虑中得,虑是直觉灵感。虑从哪来。从安。安从静。静从定。定从知止来。止从止于至善来,止于至善从明明德,明心见性中来。所以你要开悟觉醒。
所以印光法师说,作圣不难,在明明德。佛法说的戒定慧。慧是般若智慧。不是头脑的思考,分析,比较,判断。这种般若智慧是一种真相,是一种下载,是一种链接,是种灵感直觉。
慧从哪里来。从定,定生慧。从定中生的慧,只有定。怎么定?戒,持戒。不是不杀生之类的。最高的戒是不住色生心。
自在人生,自在大学是让你定静安虑得。你先不要管别人,先让自己定。定后才能生慧,有慧才能改命。要不然改不了的。所以要持续做功课。
所以印光法师在这里说,作圣不难,在明明德,在明心见性。难不难。
王阳明的心即理。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就是明心见性了。明白了,圣人原来是吾性自足。吾性自足就是心即理。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向外物求,错了,不应该向外求。
我应该听从内在良知的指引就行了。这一点是修行人很困惑的一点。好多老师也不明白心即理的。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太粗了。他没告诉你具体的做法。
王阳明和心想生老师的自在人生讲的很系统。从原理到实修,都有功课的。明心见性也要系统学习。不系统就像散落的珍珠。所以明心见性要系统的学习。功课是明心见性基础之上的才要做的。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这段话又牵扯到一个,格物致知。我一直在讲格物致知,很多人都很困惑。什么叫格物?这个地方解释一下好吧,
那就要牵涉到大学里的一段话,把它发出来给大家去解读一下,这段话也解读过,但是还要再说,因为什么呢?格物致知很重要,
我们有一个功课就叫格物致知,而这个功课就是最重要的功课,来看一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这段话也解读过,这段话因为跟今天的这个课题很贴切,很重要,让我们重新来缕一遍
儒家,就大学里面,有三纲八条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看大学说的其实都是让你来修心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都是心。没有心如何亲民呢。所以大学是让你正心的,不是学技术的。但现在大学没办法了。
你作为一个家长来说,你如果想让你的孩子,真正走上大学之道,你自己要知道,你要带着他,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让他明心见性,悟后期修。
那八条目是什么?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怎么做到八条目呢?很多人不知道,一般是从社会上学习的,社会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信念系统。这个是解决不了你的问题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明白为什要学。对这个根本不感兴趣,专业一点都没意思,只是拿个文凭,大学一玩四年。靠专业来生存的。看专业的人就不是明明德的人。正确的是看频率。
你要明明德,才能亲民止于至善,就能定静安虑得。最终是要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怎么做呢?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是树根,末是树梢树叶。你想要大树长的好,是重视树根还是树梢?事情有开始也有终止。知所先后。知是良知明明德。你要获得明明德,让明明德在你的生活中显化,是有先后步骤的。让良知发挥作用有步骤。后面的话就是。
如果想让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步骤顺序的。如果知道这个,则近道矣。道是真相,你就活在真相里了。怎么做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就是古圣先贤。明明德就是道。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让道显化,因为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了,就是让你的自性发挥与天下。这个天下就是你的人生啊,就是你的物质生活。
就是古人他如果想让你的自性在你的物质世界中运作,想让这个本体在你的物质世界中运作,他怎么做呢?要想平天下,请先治国。平天下就是什么,你自己的人生过得非常的好,想自在人生,请先把你的事业做好。就是先治其国。
想把你的事业做好吗?先齐家,先让自己的家齐了,就是让你自己的这个家庭关系和睦顺畅。那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家庭和睦顺畅,怎么办呢?先修其身,一家不扫何以扫天下。要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如果事业想好,家一定是齐的,家里乱七八糟,事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想修身请先正心。问题来了,很多人重视修身,不重视修心。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
正心。什么是正心?怎样是正心?欲正心先诚意。什么是诚意?就是不自欺。真诚的面对你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情绪。这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印光说的,唯诚与明。
修行的一个根本就是诚意。如果想诚意,请先致知。知就是良知。致知就是让良知光明
致知在于格物。回到了根。回到根就是如果你想明明德于天下,如果你想让你的自性,让这个真相,让这个道,显化在你的生命当中,让你的生命当中天下平,让你自在人生,那你最后必须落实到一个根上叫格物致
就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树枝树叶,格物致知是树干树根。你想让自己的大树枝繁叶茂,想让自己家庭美满,事业丰盛,身体健康,琴棋书画等等的枝枝叶叶,
你的这个枝枝叶叶又从哪来的?从树根树干来的,没有树根树干,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空中楼阁,你根本得不到。
根本做不到,所以很多人拼了命的想要齐家,拼了命的想要治国平天下,就是欲望渴望很大,或者说野心很大,或者说自己的理想抱负很大,就是实现不了,所以后来就认命了。
很多人20多岁的时候激情四射,30岁逐渐觉得差不多,40岁如果没有事业几乎就认命了。因为他老是在枝枝叶叶修剪,不在树根上下功夫,不浇水,不施肥。
所以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就是要从格物致知入手。很佩服印光法师。明朝的高僧,学佛法的,但对儒家了解的很透彻。否则写不出这个序言。
后面这段话写的特别棒。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哇塞,太棒了。格什么?格人欲。说的特别清楚明白,是格人欲。王阳明也一直在讲存天理去人欲。格物就是格你的人欲贪嗔痴慢疑五毒。用佛法来讲就是你的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怀疑心。格的不是外在的。
简单说一下,这是王阳明他的伟大,因为孔子之后,有一种说法,孔孟之后儒学就失去了它的精华了,
孔孟之后,就基本上没有人懂孔子和孟子了,所以王阳明可以说是直接是孔孟的嫡传弟子,得孔孟之真传,就这个意思了。
他知道了格物是格心,心外无物,所以第一点你必须要明白,就是必须要明明德,
明明德是什么,你必须要明白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人,一切都是一心所变现,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是一念的变现,必须明白这个。
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导,很多社会的教导还是这样,会把格物当作是穷理,就是朱熹提的格物穷理,
格物穷理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是研究心脏搭桥手术的,我就天天研究心脏搭桥手术,我把这个心脏搭桥手术这个原理给他搞明白了,我就把这个心脏搭桥的这个难题给攻克了,把这个这叫格物。
格物不是这样的。孔子说的不是这个,那个是术,那个不是道,那个是术。
就像说,我要现在是学习1+1等于2的,我把1+1等于2给他搞明白,这就叫把物给格掉了,我就穷了理了,1+1是等于2,这个理我明白了。
如果我研究化学,我会配那个化学方程式。或者我学物理,研究重力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在学这个的时候我是在穷理。
包括人际关系,我也在穷理。人际关系,我如何去跟领导相处,我如何跟同事相处,我如何管理下属,都在穷这个理。
都是认为这个领导同事还有关系都在我之外,都在我小我之外。这不很明显吗?你的领导难道在你身体里面吗?他明显在你身体之外的,所以他有他的思想,他有他的行为方式,你得研究,全在穷理。
健康如何保持?财富如何获得?行业趋势是什么?就是整个事情的行业的发展是什么,机会 策略 政策 计谋,营销 商战,都在研究这叫穷理,朱熹认为就是这个。
你把这个理给穷透了,那你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真的是这样的,因为你啥都知道呀,这个时候就可以致知了,致知识呀,朱熹的格物致知,包括很多人理解的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的格物致知,是通过不断的研究万事万物的原理,来让自己学识丰富渊博,你的学识丰富了,你就成为德高望重的人,你就会让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让自己成为行为的规范。让自己都受到别人的爱戴,那你就可能成为一个大学教授,可能成为一个专家,所以我们都会认为那些有成就的人,他都是一种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太很敏锐地把握到了一个趋势,很敏锐地了解这个世界发展的方向,这个世界的潮流,我们都会这么认为,就认为其实人家比我们掌握的资讯多,人家比我们要优秀。但这个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格物是什么。格人欲。格人欲之物,印光大师真牛,印光大师真的不得了,他真的是一个开悟的得道的高僧。所以格物就是格心。
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一条,心即理,这也是自在人生上半篇讲的空生妙有,一心三藏都是讲的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的理都在心中,这就是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就是向外格物穷理。今天研究化学之理,明天研究人际关系之理,后天研究财富之理,大后天研究经营企业之理。向外格物穷理误也,错了。
王阳明很直白的一句话,就是向外格物穷理错了。那圣人是什么,吾性自足,心即理也。心外无理。那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心学的一个很重要的,
而且这是真相,一切都是意识,根本没有这个物质的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只是你在意识内部去经验自己所产生的一个幻觉,
你根本就没有在这个宇宙当中,是你现在在意识当中,在意识当中去体验了一个物质幻象,所以物质不是真的,
意识是真的,觉是真的,觉得内容不是。那就告诉你一个心外无物。心外无物,那格物就是格心,所以致知要从格心开始。因为格物格的是心。
心之本体是本自清净,心之本体是乐呀,心之本体是和平,你怎么会不和平呢?你有人欲呀,你就有贪嗔痴慢疑,你就不和平了。你就没有在天理本体当中了,
所以格心就是格人欲。最后就落实到修行的根本格心格人欲。格物就是格心。
那致知的知是什么。这个知不是那个化学的原理,不是物理的原理,不是人际关系的原理。这个知就是本体,那本体他是本自清净的。你不用去思考如何赚钱,不用去思考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不用去思考如何赚取钱财,都不用的。
本体会告诉你,吾师智自然智就来了,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致良知,所以格心就是格人欲。
格字王阳明给了一个更新的解释,就是正,就是正心,格物就是正心。格物,这个物就是人欲,因为物引起你的人欲。
这个物质世界引起的人欲,没有这个物质世界,你能有人欲吗。
你看到一个很美好的东西,你想要,就开始有了人欲,但这个很美好的东西不就是所谓的一物吗?
那致良知就是让你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让你本自清净,就是让你呆在中性当中,这就是格物致知啦,
所以印光大师说,不能极力革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格物需从格物致知下手,那他说的这个格物就是人欲之物,人欲之物要极力革除,否则你的本有真知,决难显现。
致知,就是致真知。真知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的自性。那就变的很简单了。再回到大学最后一段话。刚刚是反说,现在是正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而后知至。如果你能去格物,你就能致知,格物是格心,格私欲格人欲,一旦你把人欲去掉,你就能恢复你的真知真心本性,恢复你的佛性,就这样的,
那一旦你恢复你的佛性,你就能诚意。就能意诚。诚就是觉。觉就是如实如是的应照一切。这就是诚。它是鲜花,我就照着鲜花,他是大便,我就照着大便。
这就是诚意,真诚的面对自己。很多人很虚伪呀,他不真诚的面对自己,他明明他很恐惧,他就是逃避恐惧,他明明很焦虑,他在逃避焦虑。
意诚而后心正。意诚就心正,本体就恢复心正了,心就是本体。心正而后身修。想修身就得正心。修身不是今天去学插花,明天去学禅舞,后天学个画画,大后天学个茶艺瑜伽等等
那个不是,如果你做起来很快乐,那就是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喜悦之道。
你要是这么做,你说修身就是比谁的书法写得好,修身就是比谁画画画的好。你那是本末倒置,你是追求枝枝叶叶了,
真正的修身在于正心,而正心的根本在于去除私欲,在于格物。所以去除五毒,贪嗔痴慢疑。这叫修身。
所以身修才能家齐,家齐才能国治,国治才能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只是外显,外化。你的事业,你的财富都很丰盛,天下平你人生很自在,这是外显的。
外显好比这个大树的枝枝叶叶。这个树木枝繁叶茂是因为什么?他的根很扎实,树根可能向地下扎个10米20米深,才让这个参天大树看起来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可是这个郁郁葱葱这个枝繁叶茂是外显。就好比这个树枝树叶就是你的家庭很美满,你的财富很丰盛,你的身体很好很健康,你的一切都很自在。
可是这个枝繁叶茂的根在哪?这个根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树根那。是看不见的。
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谁看见了。你的人欲谁知道,你贪嗔痴慢疑谁知道,你自己知道,这是内在的,
所以内圣外王,这是儒家讲的内圣才能外王。内圣,你内在是圣人吗?你内圣,你要明明德,你要格物致知。外王就是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棵大树来比喻,就是那个树根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那个树枝树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因,所以不要做颠倒了,
如果你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想让自己事业很好,家庭很好,财富很好,什么都很好,重点做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倘人欲之物,不能尽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如果你不能把人欲这个物给他格掉,格物格人欲,那你的致知就无法知道什么真知,
王阳明一直讲的都是这个,所以读到这一篇序言的时候,很感慨,印光大师本了不得。
每日一解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圣而不伤。~庄子
无为名尸。尸就是尸体。名就是名利,就是不会成为名利的载体,就是不会被名利所累。他不会被名利所累,不会执着于名利。
无为谋府。不会天天谋划,府就是城府很深的内在,内在隐藏这个东西。无为谋府就是我不会成为一个谋划的一个主体,我不会天天谋划天天思考。
无为事任。不会做目标计划行动,不会让事情把自己给局限住。
无为知主。我不会成为要做的事情的主体。我不拿主意,一切都交托,我不是那个行动发起的那个主体,我是行动发起的那个结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是说我要干什么,而是有个东西来告诉我干什么。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无穷就是本体。我只是跟着本体在做体尽无穷,尽情的体验那个无穷无尽的本体。而游无朕。朕就是我。秦始皇之前朕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庄子是战国人比秦早。无我,我活在无我的状态。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我的一切都来自于天,但无所得,都是虚的。就是我有很多财富美好的情感体验,但都不是真的。就是物质世界不是真的,体验是真的。就是只体验,但不占有。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伤。
至人就是圣人。圣人的心像镜子。镜子是不降不迎。镜子在这待着。
有一个人照完这个镜子,走了,这个镜子不会去追她说你回来,再照一下,走了就走了
就是有一个人在你生命中出现了,还给你带来了很美好的情感体验,突然有一天告诉你我要离开你了,那就走吧,
不将,不去追她,也不去迎,下一个是谁呢?不期待。不迎,来谁 就是谁,这仅仅是以情感做例子。
应而不藏。不藏就是他照着的时候,我不要想着一定把他留住,出现一段美好的情感,不要想着最好十年,最好一辈子,不,就待着。来就来,走就走。
故能圣而不伤。圣人就不会有焦虑 贪婪 失望 灰心 恐惧。不会受这些伤害。
说明一下。《了凡四训》解读会比较慢,为什么,因为他牵涉到很多的那个出处来源。就是一到传统文化,他一环扣一环,
一个明明德,从哪里来的?一个格物致知,格物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们今天格物致知还没讲透,还只是简单的去提了一下,王阳明关于格物致知的,讲得非常透彻的,非常多。
这个地方跟大家说一下,就是可能解读起来不会那么快,要有个心理准备,不要想着三两天就解读完了。感恩老师的分享。
回向文回向给那个无以伦比存在
感恩早上醒来,体验感受,今天还算平静,谢谢
感恩热水器,水,清洁身体,解渴,谢谢
感恩电,保证手机有充足的电能,谢谢
感恩手机的陪伴,谢谢
感恩网络空中课堂老师的分享,谢谢
感恩高科技,享受其中,谢谢
感恩爱人不会乱打扰我,让我能顺利听课,谢谢
感恩爱人的好状态,谢谢
感恩今天的好天气,晴朗大风,吹干洗的衣服,很喜欢,谢谢
感恩天然气,炉具,用起来很方便,谢谢
感恩吃的食物,谢谢
感恩沙发,每天都坐着上面,谢谢
感恩床被褥,睡的很舒服,谢谢
感恩快递小哥把雪兰方3号送到我家,谢谢
感恩邻居的热情,谢谢
感恩一切,谢谢
作者:悦惠莉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27b23d0c5fa2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