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忘不掉你容颜......”只是第一眼,映入眼帘的便是你的脸。
看脸,这是人与人交往的生理先决条件,也是人际关系的初心所在。现代社会,更是将这看脸发挥到极致:找对象相亲要看脸、找工作面试要看脸、直播人气要看脸,秘制爱豆要看脸、迷上爱豆也要看脸,就连上网、安检、进门也可以看脸......
于是乎,容貌焦虑应运而生,护肤品、化妆品、医美、整容层出不穷,水嫩肌肤、明眸红唇、绯色脸颊、双眼皮、高鼻梁、尖下巴随处可见,少年感、少女感趋之若鹜,脸文化、脸经济可谓甚嚣尘上。
试问,有谁不每天洗脸护肤?又有哪些不看到太阳赶紧防晒?还有几个不因为脸上的黄褐、红痘遮瑕打底?说到底,都离不开那个令人一半欢喜一半愁的脸啊。
这个脸,位于左右双耳之间、上下额头与颈项之间,和身体其它部位相比,只占到身体很小的一部分。有统计,如果不算额头、下巴和鼻子,其实仅占到人类身体表面积的3%左右。
但就是这3%,拥有了人类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皮肤触觉等主要感觉器官,是我们赖以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这3%,拥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表情特征,映照出我们内心多彩的思绪和感受。还是这3%,在我们第一次与人相遇、四目相对之时,如之前那句歌词般,最先映入眼帘、占领某人心窝的依然是这独一无二的专属于某某人的3%。
到底是怎样的3%吸引别处眼眸的逗留或躲闪,激发或折射出对方和自己相应的感受呢?又是怎样生理学的3%,让我们看到心理学意义上远超于3%的“面子”甚至更深层次的里子呢?也许小美的战痘经历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小美的战痘日记——
人要脸、树要皮。这个脸到底是心理学意义的人格脸,还是生理学意义的外相脸,抑或是两者皆有呢?
01 咨询室内外不记得多少天了,天始终阴沉沉的,好像一个阴郁的孩子,一直蒙着灰色的被子,躲在被窝里不愿和人见面。
即便早已是大白天,天幕仍像被不轻不重的被子盖着,阳光不能很好透出来,就像洗过了一两次的墨水一般,灰里透着淡淡的墨色,又轻轻缈缈,一不小心晕染开来,不经意间便在心底荡漾起莫名的惆怅、失落、感伤,时不时还有点小忧郁,和那似有还无的雨丝交织在一起,久久萦绕盘旋......
“这鬼天气!”小美抬头看了看天,深吸了好几口气,才终于鼓起勇气,戴上完全覆盖整个面部的大口罩,又把风衣的帽子拨拉到头顶,待做好了这一切,再次深吸了一口气,好像和谁较着劲,互相拉扯了好久,才终于把手伸向把手,拉开了门。立刻,混杂着江风、雨水的雾气扑面而来,眼前雾蒙蒙一片,好像梦中的重重迷雾冲破了梦境,跟随小美来到了现实世界,一时竟分不清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中。
小雨点时不时被风吹到脸上,小美遮得严严实实的脸感觉到点点冰凉。这冰凉提醒着小美现在不是梦境,也让小美那因玫瑰痤疮发烫的脸部清凉舒服了些许,小美不知道该欢喜还是该讨厌这种天气。就像她现在每天照镜子时的心情,看着那盛开的朵朵玫瑰,一朵挨着一朵,在两侧脸颊和下巴蔓延,连成了一片三角形的红润,近视的小美不戴眼镜时看来似乎比以往的白净多了些生动和活力,只是一戴上眼镜,便成了延绵起伏的红色小山丘,压在小美心头挥之不去……想起这些,藏在口罩下的小美苦笑了一下,更加加快步伐,好像要逃离一般,却又毫不迟疑地朝着咨询室走去。
飞飞一早到了咨询室,像往常一样开了窗。被雨水洗礼过的空气格外清新、湿润,混合着窗外花草和泥土的原始芬芳,深吸一口气,嗓子眼到心底都流淌着这缕微甘轻柔滋润的气流,好似熟睡婴孩甜美梦乡中感受到母亲的温柔轻抚,也好似初恋情人依偎着的低语呢喃,飞飞已然沉醉其中。
窗外,雾霾青白的天空好似一个披着天青色纱巾的女子,轻漫缥缈中偶尔露出乳白的肌肤,令人格外遐想。
飞飞一边给咨询室的花花草草浇水,一边想着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对金钱、外貌、健康、天气的看法实际上比它们本身更影响人的幸福,便禁不住好奇,小美会怎么看待今天的天气呢,这样的天气会对小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收拾妥当,又备好茶水和纸笔,飞飞便安心等待小美的到来。等待过程中,飞飞翻阅着小美的咨询记录,不自觉想起了与小美的第一次咨询。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本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