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写作】《论语》之光养德润心

【日写作】《论语》之光养德润心

作者: 月流瓦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16:46 被阅读0次

    新学期复习二单元前两篇古文,诵读、默写,理解之后,让同学们当堂写作。

    写作之前,分组默写加深理解,为写作做铺垫。默写按日常生活追求、学习之道、诗的作用、做个君子进行了分组,让学生把十二章按照不同的中心指向分成不同集合,彼此对照,同义归纳,更易形成整体理解。

    写作之前,按分组默写进行的四字归纳,实际上进行了一次转化阐发型的理解内化。比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能概括为“节俭自砺”而应该概括为“追求精神”“重在精神”。这里可补充“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假如我有两块面包,要用其中一块换一朵水仙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放在一起,并列对比,加深理解。

    写作要求是,全段围绕一个中心,必须引用原句,最好拓展事例。在一班同学写作的时候,我也写了一段,如下:

    当我们把家国大义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就更能激发起担当的豪情。因为,憧憬是一个人最好的驱动力。

    杜甫总是心怀大唐兴亡,烽火三月亦愁坐书空,挂念几城失守,哀鸿遍野;关爱百姓安康,身在江湖,总愿大庇天下寒士;关心他者,不计较老妇非亲非故堂前扑枣。他为什么总能以被苦难压扁的目光苦苦为别人撑起一方绿阴?只因为他的心中怀道义,铁肩扛重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的疑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质朴,没有修饰;文就是文饰,有修饰;野就是野蛮,粗野。史就是浮夸,脱离现实。彬彬就是不“野”不“史”,质与文都适中融洽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不偏于一方,取“野”与“史”之中道才可以称之为君子。”  。“野”大家容易理解,“史”可能困难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关于君子儒和小人儒的论述中找到答案,孔明曰:“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这里,孔明说的小人之儒就是“史”,雕虫小技、诗词歌赋、下笔千言却言之无物,脱离现实,到了日常生活什么也干不了,不是书呆子,就是浮夸之人。

    【白话】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虚荣。文采与质朴能够均衡,然后才可以为君子。”

    【释词】

    质:朴也,质朴。质朴是本质,是根本;只有质,而没有文华的学习和提升(升华),则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华饰也,文饰也,可以看作“文华”,通俗说就是“文采”。文华能令人灿然可观,然而没有忠信质朴作为根基,往往会流于浮华虚荣。

    野:鄙野、鄙略,即粗野鄙俗。《礼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

    史:指宗庙中的祝史以及负责掌管文书者,多有闻见。包咸:“史者,文多而质少。”质胜或文胜,野或史,二者都是一偏。

    《四书驳异》:“史乃祝史之史,知其文而不知其文之实,《郊特牲》所谓‘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正义》:“策祝文胜质,则《礼》所讥‘失其义,陈其数’是也。史官文胜质,则当时记载,或讥为浮夸者是也。”

    彬彬:如同“班班”,物相混杂却而又恰到好处的意思,包咸:“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文质不相偏也。《广韵》:“文质杂半曰彬。”陈祥道:“彬从林,质也;从彡,文也。”《四书解义》:“此孔子为人之治身而言。”

    君子:成德之人。另一解指在位者言,则“文质”具体解释到礼上,参考附录所引《论语正义》之文。

    《论语正义》曰: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失其中则偏,偏则争,争则相胜。君子者,所以用中而达之天下者也。

    从人的性格方面来看,有的人直率粗犷,说话直来直去,可谓之“质”。此种人虽待人坦诚,但其言语往往过于直率而容易伤人,粗野而不中听。有的人温文尔雅,说话文绉绉的,可谓之“史”。此种人虽待人温和,但其言语往往过于修饰而显得虚假。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是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既质朴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虚假。

    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有的人注重质朴,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显现出或重质或重文的倾向。《隋书》这样总结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魏征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质就是能够使人冲动的感性。文则是使人受到压抑的理性。肚子饿了知道要找东西吃,这便是质;长辈还没开始吃你得先忍住,这便是文。质是本我,文是超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便是自我。

    “礼貌来源于内心的价值,可是当外在的形式消失的时候,内在的价值也随之消失”。这段话可与今天的“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对读。亚里士多德讲:“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美德。”两个方面,一个是习惯性意识,一个是意识性习惯,两步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情形。先是习惯性意识,要改变意识很难,先从习惯上下手,先改变习惯;由习惯性意识接着形成意识性习惯。即通过训练获得美德。

    流畅清晰的表达要靠多想多写,丰富充实的内容要靠多读多记,精准凝炼的语言要靠多品多悟多练。

    愿我们不断坚持,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①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②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③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④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厨师邹云翔拒烹野味,被各大酒店拒绝招工,走投无路中他坚持本心道义,并继续寻找自己的道路,最后他成功了,被人们所赞扬。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篇》14.16)

    孟子进一步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篇》17·23)

    乐智华(数学学院):我们应该秉持义与利辩证统一的思想,以义作为谋事的准则,行事义字当先,以国家、民族之大义引领个人行为;当义与利的取舍出现矛盾时,必须以义为先,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孔子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我们应该以“义”作为谋利的准则。谋利诚然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若是在谋利的同时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失去了尊严与人格,那不论于人于己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在合乎“义”的基础上兼顾利益而奋斗,才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先义后利

    高二(10)班万梦珍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人们逐渐站在诱惑满满的“利”之道与心灵深处的“义”之道的交叉口产生抉择。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此,我赞成先义后利。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也曾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我们更应当牢记孔子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利而放弃义,因为他们深知唯利是图,也许会走得很快,但一定走不远,因为唯利是图是不利于人类心灵的发展的。人心贪图得多了,就会失了节制,变本加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了义,将利全都放弃,应当以正确的方式取得,名利双收才是真正的赢!

    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故此,“赢”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当我们站在利义抉择点,应坚守心中那一丝善意,以义为先,做到无愧于心。(348)

    富贵之道义

    高二(9)班 徐成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贵是所有人都渴望的,贫贱是所有人都厌恶的。追求财富,摆脱贫困,不仅仅是个人正在做的事,也是国家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

    中国向来鼓励人民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我也是如此看待富贵之道的,虽然目前赚钱的能力不大,但我也认为只有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才值得褒扬。

    不过,在全面倡导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有很多人已经丧失了“义”。例如,我可以在任何一家商店里买到香烟,而国家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这就是单纯地为了“利”而失去了“义”的表现,更不用说那么多的造假商品,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了。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中国存有,世界各国也都存有。

    “慎独”是儒家高度推崇的道义,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清廉的官员坚持了“慎独”这一底线。然而也有很多贪官污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了国家灭亡,像魏忠贤、和珅等。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故事,叫《梦黄粱》,大致讲述了一个人做梦,梦到自己做了大官,但他并没有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而是大肆敛财,排挤异党,胡作非为,最后东窗事发,被服兵役,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地府受尽了苦头,投胎到一家穷苦人家,他实在是受不了了,醒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我并不是有意要传播鬼神论,只是借此例来说明古人对于贪官污吏的厌恶何其之深。不管怎么样,在其位不谋其职,迟早会受到惩罚的。尤其是官员这种掌握权力的人,面对的诱惑只会更多,内心应该更加坚定,就像《聂小倩》中宁采臣坚信的那样:“这种不义之财,脏了我的口袋!”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的目标,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在法律和道义的框架下去追求财富;否则,就算是穷死,不应也不该向不义低头,因为“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即便得到,也会如浮云般华而不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写作】《论语》之光养德润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dh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