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当自杀事件一次次接踵而来,谁来挽救孩子的末路?

当自杀事件一次次接踵而来,谁来挽救孩子的末路?

作者: 树漫漫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5:18 被阅读102次

早上刚到办公室,就听到同事说了一个消息:

某高中一高三女生跳楼自杀,尸体五天后才被发现。

-1-

涉事城市是座风景秀丽的小城市,涉事学校据说在当地也是所有点名气的高级中学,升学率及师资力量在教育界都属翘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家长,对学校,对学生,尤其是正面临高考压力的考生们,带来的各方面打击和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次出事的女生,据说是一模考试之后觉得成绩不好心里崩溃,而该女生似有些精神抑郁,一时之间觉得不想拖累对不起家里人,就在其他学生离开考场之后,写了遗书,从考场跳楼身亡。

事发后的几天时间里,老师以为学生回家,家长以为学生在校,双方都未曾主动联系寻找,才导致尸体在几天后才被发现。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之后掉下楼的两名男生只是身受重伤已住院治疗,并未危及生命。

据悉,在该女生跳楼自杀之前的二十天前,就已经有一个男生在同一个地点计划自杀,因楼下小卖部顶棚的缓冲,才没有当场身亡。

而这样的事情,还在不停的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今天,我们姑且不论本次事件应该谁来承担责任,就想问一问,为什么类似学生自杀事件从未停息。

2016年6月15日,山东省惠民县一小学生疑因不堪家庭以及学习压力于晚上九点上吊自杀。

2016年6月24日,湖南娄底新化实验小学12岁的小吴在学校跳楼身亡。原因疑似因对老师串座位产生不满。

2017年5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一男学生李某某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其父亲没收了手机,5月5日向其父索要手机未果后从家中11楼南侧阳台跳楼身亡,5月7日其母亲薄某某因儿子离世情绪不稳定也跳楼身亡。

2017年9月15日傍晚,合肥市一名10岁的男孩放学回到所住小区后,独自一人爬上34楼楼顶纵身跳下,后不治身亡。男孩坠楼时手中握着遗书,疑似跟学习成绩有关。

2018年1月30日,张家口一大三男生因参与网络借贷承受不住压力而烧碳自杀。

远到国外,3月17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公开宣布,一名学生于校园内身亡,原因未知。而该事件已是在过去20天内,滑铁卢大学第三个身亡的学生。

......

从小学生到高材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而自杀率也在年年高升。

这些还未盛放就已凋谢的生命,选择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每逢看到类似新闻,都扼腕痛惜。

-2-

一位准妈妈程女士说道,现在小孩真的是不知道怎样去教育了,也想不通小孩是怎么想的,一丁点也说不得,要么出走、要么跳楼。他们不懂,你走了,你让父母怎么活?要知道,一个生命的毁灭可能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家庭的毁灭!

想说,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有时都足以让他们直接走向极端。

该怎样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怎样能够承受挫折?这已成为当下每个家长、每位老师最应该极力去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儿童的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45.5%,早恋占22.7%,父母离异占13.6%。自杀者年龄中,40.3%都是12岁左右的孩子。

另外,在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竟高达61.38%。

中国,已经悄悄成为世界上学生自杀第一大国,平均每年有15万以上学生选择自杀,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名学生结束自己的生命 !

自杀未遂的,数字更达百万!

这些血淋淋的数据让我不禁想要问一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家庭?社会?学校?物质?精神?还是说,这个时代出了问题?

对于他人的生命,无论是何原因,我们都没有权利去指摘,逝者已矣,只是,在下一个悲剧之前,我们是否能够留住那些内心有此念头却还并未实施的孩子们?

-3-

回望我们的成长过程,从学校到社会,读书多年,却鲜少有对于生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大都对于生命缺乏一颗敬畏之心。

我相信在那些年龄尚小的孩子心中,他们对于“死亡”二字的含义和理解仅限于文字。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春去秋来,夏天树上的一只蝉,秋天飘下的一片落叶。

我们教育他们要努力读书,要考高分,要有一份好工作,却从未认真的去教育他们该如何正确的面对生命。

一次次敲响的警钟也并未真正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就像这些孩子,在他们逝去之后,他们的“事迹”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一曲谈资,唏嘘片刻,庆幸自家的孩子还安然无恙,转眼话题一转,已不会再提起。

却不会想到要在回到家后,去和孩子聊聊天耐心沟通,去了解孩子的动向,去探听他们欲言又止的心里话,如果每一个家长殾能多一点耐心,多一丝敏感的神经,能发觉孩子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或许,就能挽救一个濒临绝望的生命!

-4-

我们总是不停在问,究竟谁才是致使学生选择自杀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在某个瞬间,我想我能够理解这些走向极端的孩子的想法。

高考、成绩、批评、恋爱、家庭、社会压力等等各种外在因素,是形成这一想法的初始原因,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次次被忽视却又寻求不到帮助后的无助感。

孩子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会想要选择去寻求外在帮助,也会先去探听查看释放的信号是否能够得到回应,当他们放出的示弱信号被无视时,他们的脑海里只会留下三个大字:怎么办?

成绩不佳时他们想要的会是家人的一句安慰:没关系,一次不好不代表所有,下次努力,相信你可以。而不是一次次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孩子。

被欺负时会想要得到家人的帮助:没关系,不管发生什么我都在你身后,我为你撑腰。而不是一句冷冰冰你不会还手啊,真没用!

一时迷茫误入歧途时,他会知道你们不会放弃他,会和他一起重新打开一扇新的窗,而不是放任不管,自生不灭。

一个有爱的家庭,包容和接纳的力量,你想象不到有多强大。

一个人,只有感觉自己在被整个世界所抛弃,又无力去打破困境,才会不自觉去选择结束无望的生命。

因为在那个片刻,在他们的心里,真的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一切,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向往空间和自由!

就像一个被充满气的气球,当内心填满了失落、焦虑、压抑、恐惧、无措等各种消极的情绪时,任何一点不慎的举动,都能成为引爆他们处于零界点的那根针,精神与心理的崩溃,不缔于一次毁灭。

-5-

"死亡牛角尖"是一个可怕的循环,它会让人陷在里面无法自拔,开始压抑、低落,开始无法自抑的只想一心寻死,对生活感到无望,整个人变得冰冷,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

而这样一个从精神到肉体的死循环,自己往往很难突然开悟跳出来,需要外力的帮助。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倾向时,一定不要去害怕,不要去探究,更不要再去施加压力,你要做的,只是释放你的爱。

孩子们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时候,更需要他人的爱与肯定。

可能一句关怀的话,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耐心的询问,就会无形中化解他心中的冰峰。

现在的孩子来自各方的压力不言而喻,为人父母,工作赚钱重要,但孩子更重要。

不要让他们去感受那种缺爱、缺安全感、缺陪伴的生活,物质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给予将会影响他们整个人生!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帮助他减少消极、悲观的情绪,多做室外活动,参加夏令营、社会实践等等,让孩子从小就敢于承担、勇于承担。要教他们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是要成长为一颗大树!

或许当下的教育存在着某些问题,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如何能让悲剧不再发生,如何教育孩子去面对周遭的一切,能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扛得起压力,勇敢和坚强不只是书本上的两个名词,更应该用实际的行动去教会他们!

未来属于他们,当越来越多亟待绽放的花朵要开始变得摇摇欲坠时,未来,也将不会再有未来。

相关文章

  • 当自杀事件一次次接踵而来,谁来挽救孩子的末路?

    早上刚到办公室,就听到同事说了一个消息: 某高中一高三女生跳楼自杀,尸体五天后才被发现。 -1- 涉事城市是座风景...

  • 如何挽救自杀的孩子

    今天听到一个很让人震惊的消息:大年初二晚上,周围小区一16岁男孩儿跟妈妈吵嘴后跳楼身亡,警察排查了一个多小时,敲开...

  • 挽救自杀

    关于‘自杀’有的人会颠倒理解,认为自杀是逃避懦弱自私,从而有了很多的恶意批判。或者对ta说“你还有爱你的家人呢?你...

  • 谁来挽救中医

    中国中医讲德讲道,德为心,道为形,先天之心为宇宙,所以才有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之说。宇宙为道,道心为德,所以说...

  • 折腾日记 l 春晚,这个世界上不喜欢你的人太多了,你只需要让喜欢

    我们先聊另外一个神奇事情:当报纸上刊登自杀事件的信息时,那段时间的自杀率就会特别高;当报纸上刊登抢劫银行的事件时,...

  • 谁来挽救我的灵魂

    @金秋遐想 金秋了 办公室前的榕树上 站着两只鸟宝宝 这是我第一次在秋天 看见鸟婴,于是 我想到了爱,想到了性 是...

  • 事件响应机制

    事件分发机制 当屏幕上有事件发生时,事件会自上而下,去检查,谁来响应。 前面几个基佬是系统层级的响应,顺序是 UI...

  • 事件的 传递链 响应链 (ios)

    前言(铺垫一下) 当发生事件时必须知道由谁来响应事件。 所有事件响应的类都是UIResponder的子类, 响应链...

  • iOS事件处理过程

    在IOS开发中会遇到各种操作事件,通过程序可以对这些事件做出响应。 首先,当发生事件响应时,必须知道由谁来响应事件...

  • 我活在自杀的边缘

    我活在自杀的边缘 文/孟祥忠 我活在自杀的边缘 谁来救我呢 自己救自己 是唯一的出路吗 多想自杀啊 自杀给谁看呢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自杀事件一次次接踵而来,谁来挽救孩子的末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ig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