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到一个热搜新闻,说现在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了。
究其原因,是凑合着结婚的人,缺少了男女之间的互相喜欢,一旦发生矛盾,很容易说散就散。那些嫁给爱情的人,结婚时间长了,也容易产生诸多摩擦,时间久了,在频繁的吵闹中,爱情逐渐变了质。
那,独居,一个人住,好吗?
“我性格不太好,我太孤僻了”。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独自一个人吃火锅、逛街、看电影、看病......
孤独十级可以做的事情,我觉得做起来完全没有难度。
会很难过吗?
Emmm,对做什么总是一个人的这件事情,我已经习惯到说不出自己的感受了。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性格不太好?
这样评价自己的话,就应该没有人想要靠近了吧,我反而会觉得比较自在。
也不是不会觉得孤单,也会羡慕别人成双成对,有说不完的话。
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会比较喜欢一个人的状态,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也不用扭捏自己的行为,哪怕是呆在屋里一整天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寂寞无聊。
孤独与我,如影随形。
/02/
关于孤独,我听到过两个比较文雅的说法:
第一个解释是说:听到喜欢的歌,遇到喜欢的事,看了喜欢的电影,见到喜欢的风景,你迫不及待想找个人分享,却发现,身边空无一人...这时候,最先赶来的,就是孤独。
还有一种比较生活化的说法: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身边没有可以分享的人,周围的一切热闹都与自己无关,简直孤独!
可我却觉得这两种关于孤独的说法离我都比较遥远。
不是没有可以分享的人,尽管不在身边,却一直都在手机那端。
关于第二点,我也完全不会赞同。因为有过长时间的独处,喜欢发呆,在热闹的环境里也能悄无声息地坐在一旁,波澜不惊地去欣赏。
即使被撒狗粮也没有关系,因为知道有甜蜜就会有苦涩,既然生命中没有感受到爱情美好的时刻,说明也不用品尝其中的酸苦,也说不上是一种失去。
当然,也不是没有落寞的时候。
不是说有好的消息无人分享,而是当自己遇到难题,没有肩膀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撑过去,这种时刻最难熬。
![](https://img.haomeiwen.com/i3664263/dc237e6f4e41cc26.png)
/03/
村上春树说: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都说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所有人一生下来就喜欢孤独的。
不过是慢慢地活成了一个人。
想要合群,自己的善良却总是被利用。
想要恋爱,却总是被无端伤害,真心得不到很好的对待。
想要出游,却总是遇到对行程各种挑剔、指手画脚的人,和这个人结伴出行简直就是个错误。
想要交流,却总是被反驳,想要好好表达自己的观点,却总被看作是无稽之谈。
想要得到支持,却总是被别人拿着“为你好”的幌子,说服你要放弃。
想要走进一个群体,想要靠近一个人,结果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自找伤害,自作多情,自寻烦恼。
所以,就懒得再去认识一个人,再去问名字,再问年龄,再聊天,再了解对方,再磨合了。
圣斗士,固然热血,但也容易受伤。
所以,有时候大家害怕孤独,可是却又不敢轻易接近谁,渴望被爱,却又习惯了一个人,懒得去费劲心思讨好谁,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回到陌生,如此小心翼翼。
谈什么恋爱,单身不好吗?
同居这件事情,固然可以写出十条二十条的不好,可还是会有人渴望进入两个人的状态。
爱与被爱,是人本能的情感需求。
我很庆幸,这个时代,越来越包容,给了大家诸多选择的权利,更多的人可以逃离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想什么时候结婚就什么时候结,不结婚也没有关系,想丁克也完全OK。
更多的是要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要选择这样,是不是做好了受伤的准备。
/04/
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太多的爱而不得,所以就把内心的情感投向虚拟世界,看着眼前视频里别人甜甜的恋爱,云养着猫咪和狗崽。
这些固然能够抵挡一时的空虚,可是手机屏幕总有熄灭的那一刻,在虚幻的美好中结束了的昨天,又会在第二天醒来迎来新一轮的寂寞。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述:生命中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的一隅。
可见,我们无法摆脱孤独。
我们,只能与孤独和谐共生。
相对于比较嘻哈的段子,治愈系短片更能触动我的内心,让我觉得安慰。
《玛丽与马克思》就是治愈系的典型。
8岁的玛丽是一个胖女孩,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不仅没有父母的关爱,玛丽的身边也没有一个朋友,还因为脸上有胎记,遭到同学们的耻笑、戏弄。
44岁的马克思是一个住在嘈杂纽约城的犹太人,患有自闭症及肥胖。马克思讨厌人们总是乱扔烟头,所以他总是在不停地捡。不喜欢人群、亮光,更喜欢住在月亮上。马克思的一生中只有三个欲望:吃不完的巧克力、全套的诺布利特玩偶以及交一个朋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个同是孤独的人成为笔友,并且这段跨越年龄和地域的友谊持续了整整二十多年。
因为长久以来毫无保留地分享,两个人开始变得不再孤独。
通过马克思的鼓励,玛丽坚强地面对了同学们的嘲讽、父母的离世、丈夫的背叛,并从自杀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勇敢地生下了孩子,独自照顾着。
患有自闭症的马克思不会识别表情,也不会做表情。但马克思最后却把表情书挂在胸前,想要试图理解别人,并喝着甜炼乳看着天花板上的书信用自然的表情微笑。
生活中的很多人,身边朋友的数量都比玛丽与马克思要多,但他们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仍然会感同身受,受到触动。
或许,是尽管通讯录里的朋友有很多,可能够真正彼此关心的人却很少吧,更不要说像玛丽和马克思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分享自己难堪的处境和遭遇了。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说,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但可以选择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能够邂逅相似的灵魂,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05/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我身边有很多和我一样,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只身来到北京的漂泊者。
有幸运的人,在这里结识到了知己与爱人,当然,不怎么走运的,是大多数。
除了工作上的接触之外,周末的时间大都独居在家,收拾房间、打扫家务、追剧、睡觉、满足自己的小爱好。
好像一个人的状态也可以很热闹,有生活的琐事等着自己去处理,有劳累的肉身等着自己去安放,即使会觉得灵魂孤寂,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嗜好去填满。
有人说,现在的人越来越独居,是因为害怕麻烦,不想付出,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活法。
如果说有的人明明想社交,却没有勇气认识别人,害怕被拒绝,当然需要外界的鼓励去和别人建立关系。
可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就想沉下心来好好和自己对话,抚慰自己的内心,便不是一件值得过分批评的事情了。
午堂登纪雄在《孤独力》中写道:
孤独并非主动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被所有人忽视或者孤立,而是选择走自己的坚信的道路,一个近似于“特立独行”的概念。
任何成长的节点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都必须经历独处以和内省才能达到。
刘同也说,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
将自己封闭起来,和周遭的人断开联系,以此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样的孤独并不值得推崇。
好的孤独,是说在没有遇到和自己灵魂契合的另一半的时候,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喜好、爱自己、照顾好自己,为自己打造幸福的底气。
所以,不论单身或结婚,愿我们都有幸福生活的底气,只有自己一个人幸福了,才会遇见那个唯一契合的TA。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