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门下,学习书法,其后青出于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卫夫人成年后嫁给汝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有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卫夫人族祖卫灌,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父卫展,历官江州制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很早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书法作品虽未能流传至今,但从前人的有关论述中,尚可窥见其风格之大概。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色。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治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充溢着美感,带有女性特有的妩媚娇柔的风格,又与钟繇迥异其趣。这是卫夫人结合自身气质特点,在学习钟繇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创造。韦续因此将卫夫人归入著名书法家,列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级。唐代李嗣真对此持相同意见,并指出卫夫人“正体尤绝”。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灌甚至把卫夫人的书法归入妙品,仅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数人之下。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对卫夫人的评价则要相对低一些,他将卫夫人归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级。但同时说:“李妻卫氏,自出华宗。”由以上评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卫夫人在当时书坛上的重要地位。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书中首先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卫夫人还提出,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外,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尽管卫夫人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
相关故事:教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7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卫夫人很喜欢他聪明伶俐,不但尽心教王羲之写字,还爱用前人练字的故事开导、鼓励王羲之。有一次,王羲之问卫夫人:“老师,我怎样才能尽快把字练好呢?”
卫夫人看到王羲之着急的样子,既可爱,又可笑,便说:“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给你讲个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芝的人,他为了练好字,天天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蘸着池水研墨练字,从太阳出来,一直练到太阳落山,字写完后,就在池塘里洗涮笔砚,日长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来,他的字越练越好,写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一边听着卫夫人讲述张芝的故事,一边心里在想:张芝为了练好字,洗笔砚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么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张芝那样刻苦,一定能把字练好。从此以后,在卫夫人的具体辅导下,王羲之练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张芝一样,每天练完字,就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长,原来清澈如镜的池塘,也变成了墨池。
后来,王羲之每搬一处,都要在门前的水池里洗笔砚,据说他留下的墨池比张芝还要多。北宋的文学家曾巩,十分钦佩王羲之的勤奋刻苦精神,特地写了一篇《墨池记》赞颂王羲之。
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还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骄傲懒散。因此,王羲之随后又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可他还觉得不够,决心博览群书,向更多的书法家学习,把人家的长处统统学到手。
后来,王羲之长大了,先后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每到一地,总记起卫夫人的教导,看看前人留下的碑文题字,他总要细心地临摹下来,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认真地琢磨体会其中的特点,用心地悟出个中道理。
【本文由 “阳光的江边芦苇” 发布,2017年07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