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欣频老师推荐的《五种伤,五种假面》。该书作者是丽姿·布尔波,1941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是魁北克最大的个人成长课程机构“倾听你的身体”(Ecoute ton corps)的创始人。
书本的副标题是——认出内在的伤痛,找到真正的自己。作者通过成千上万案例证实内在伤痛各有具体的身体征象,伤口越严重,特征也越明显。
它形容内在伤痛,像手上迟迟未愈合的伤口,你用绷带层层包裹,想伪装、防御,但每当有人触碰,心就再一次经历痛楚。
而终结痛苦的唯一办法,是辨认身体伪装,改变行为举止,疗愈被忽视的伤口。
伪装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我们意图向自己或向他人掩饰我们还不愿解决的事情。
人类来到世上,是为了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只要某种经历仍存在批判、罪恶感、恐惧、懊悔等“不接受”,那么人就会不断把能让他再度经历这些经历的人事物吸引过来,直到完全接受为止。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从经历中受伤,执念会形成一套保护机制,也就是伪装。伪装一共有五种,各对应人所遭受的五种主要伤痛。
根据作者多年观察,人所有的痛苦,都能归纳成五种内在伤痛,依据在生命中出现的顺序,分别是:排拒之伤、遗弃之伤、羞辱之伤、背叛之伤、不公之伤。对应的伪装假面分别是:逃避者、依赖者、自虐者、控制者、顽固者。
“遗弃”之伤,“依赖者”的假面伪装
身体能完全如实反映一个人的存在,双脚很虚弱、别人经常觉得他的手臂太长了,像是顺着身体垂挂两侧……他也有可能驼背,仿佛脊椎无法好好支撑他……依赖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肉体欠缺分量,身体某个部位松弛无力……”
“依赖者最需要的一种协助,是别人对他的支持……他通常在决定前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认同……”
“在饮食方面,依赖者很能吃,且不会胖。由于他的内在态度是永远嫌不够,所以他在进食时,身体接受的信息也是如此……
当翻到“遗弃”之伤的时候,我就辨认出了自己“依赖者”的特征。遗弃之伤形成于1到3岁,是因为缺乏情感粮食或缺乏自己所渴望的粮食。
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时候会将我送去和外婆一起生活。回忆中有开心玩耍的片段,但再往深处想,也是会闪现一些孤独的画面。可能不想承认孤独感,“执念”便创造了“依赖者”的面具。
有的人伤痛不止一种,但极少数人会有五种。每种伤痛背后,都是对现状的不接纳。
“接受”是启动疗愈的催化剂
疗愈伤痛的第一部,是认出它,并接受它。
过往很多伤痛,都会被压在潜意识的深处,要找到它们并不容易。
但内心受过的伤,身体都知道。观察身体,和身体沟通,是迈出疗愈的第一部。关注情绪,每当情绪涌现,多问自己为什么是这种反应,同样是辨认伤痛的一个办法。
还有就是,每年都给自己拍照片,拍摄身体的每个部分,看看一年过去了,身体的伤还在不在。
接纳自己,爱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来就应该是完美的。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