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别人及世界和平共处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自己和平共处的能力。
——一行禅师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或同事意见不合发生了争执,或因为女朋友和陌生男子多说了两句话就言辞激烈地指责她,抑或因为子女在学校犯了错总不让自己省心批评他们。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迅速击垮你的意志,让你成为狂怒的暴徒。然而等这股情绪过去之后,你又会开始自责,冷静想想,这些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同事伤了和气,导致在今后相处中有了隔阂;因为太爱女友但无法控制她变得愤怒甚至有暴力行为,于是,身体越来越近的同时,心却越来越远;在孩子一次次犯错后,自己的耐心终于用完,火爆脾气终究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
如果当时能淡定一点就好了。
似乎每个爱发脾气的人都会这样想,然而在下一次盛怒时,洪水猛兽一般的怒火总会将自己引向令人讨厌的方向,无法自控。其实,不管是发怒,还是其他情绪,如悲伤,狂喜,都是不利于人理性思考问题的。所以,为了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脾气,就要通过冷静时期的自我洞察与修炼,不断练习,从而形成面对失控的自己也能通过这种刻意练习养成的习惯得到缓解的趋势。
这样的好处是,既能通过练习了解到自己愤怒的来源,洞察自己内心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同时也能正确引导自己的愤怒,学会和人真正融洽相处。如此,才能以更健康的方式满足自己内心和外部的需求和欲望。
什么是愤怒?如何识别引发你愤怒的内在心理因素?如何控制这些因素?
这就是《情商大师(愤怒篇):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淡定的人》里重点讲述的三个内容。
愤怒是一种目的性的情绪,人人都有
回头看一下开头举的几个例子,很容易看出来人在每种情况下愤怒的原因,总结起来,都是因为每个人的目的和愿望达不到:你和同事都试图说服彼此,双方都不愿妥协,于是发生冲突;你试图说服女友接受自己的想法,可女友有自己的考虑,所以你受不了;父母希望让子女能够对犯过的错举一反三从此让人省心,可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点,双方沟通不到位,就会产生矛盾。
愤怒的情绪人人都有,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面对上述情况依然保持淡定呢?
有两种可能。其一,他们并非像你看起来的那么淡定。愤怒除了一触即发这种攻击式表达方式,还有消极对待式、沉默式、否认式、自我抨击式等等方式。也许你看到的淡定仅仅是他们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愤怒罢了。每个人处理自己愤怒情绪的方式与自身携带的基因、父母在其孩童时期传输的观念以及后天在与人交际等等过程中习得的。无论何种愤怒方式,都会在你不断面对愤怒、处理愤怒情绪中形成固定对抗习惯。
其二,有的人通过重新调整大脑,培养新的思维及反应方式,形成了真正令自己淡定的习惯。不论哪种愤怒,但凡对自己和他们造成伤害,不能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欲望,就都不是健康的愤怒。
不健康的愤怒?那么就是说还有“健康愤怒”这么一说?
对!
前段时间有个大火的视频,说的是冯小刚派对陈道明弹琴苗苗伴舞。本来一场好好的私人聚会却因为冯导一时兴起让自己的电影《芳华》女主之一苗苗趁兴舞一段,由此引发陈道明的不满,面对各方大佬的围观,他也毫不畏惧一顿指责,颇有爱护晚辈的风范。这里不对事件进行解读,只就“陈道明利用愤怒达到目的”这一点来说。一位向来以儒雅、有内涵著称的娱乐圈模范人士,为何会在如此私人的、聚满了大咖的场合因为年轻的后辈大发脾气?他本可以选择更为温和的方式进行调和,甚至就像有的读者所说,这对于后辈来讲,是个认识大佬们的好机会。但是,在考虑过这些可能之后,陈依然选择了这种稍显极端的方式,因为其他方式行不通,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无法接受,触碰了底线。后面事情虽然没有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也显现出了他对此事的态度。
这可以算作健康愤怒的一个例子,情绪的发出者了解自己的愤怒,能够明白他利用愤怒是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这个愤怒是向大家传递出自己价值取向的信号。所以,健康愤怒是值得培养的。
正念与正念冥想帮助辨明引发你愤怒的内在心理因素
认真回想一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愤怒的情绪的。
作者在《情商大师(愤怒篇):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淡定的人》里提出了大致三种情况:学习新技能时的紧张感、喜欢愤怒时产生的生理快感以及通过不停地发火来逃避承担责任。
如何辨别自己的情绪,如何判断这股情绪会不会走向愤怒,压垮你,作者提出了新词,“正念”和“正念冥想”,通过这个方式就能观察和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记住,只是观察,不需要分析)。
什么是正念与正念冥想呢?实际上,它就类似于很多宗教里提倡的冥想,通过打坐等方式,集中注意力,调整呼吸,放松下来,逐渐趋向“心如止水”,此时人会感受到在日常嘈杂环境下难以注意到的地方,比如一滴水,一粒沙,自己的内心深处等等细节。
在适应了这项活动之后,我们开始与自己对话,回想一下之前愤怒时的一切想法,观察自己此刻内心的感受,通过本能或者预想的词汇与自己进行对话。通过这个对话,就能慢慢培养自我安抚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减轻部分愤怒感。这种能力,作者称之为“自我同情”。
然而人的情绪远远不像上述那么简单、单一,能导致愤怒的因素是很多的,需要一点点分辨。一个完整的愤怒的框架大致如图↓
在完成冥想观察后,通过这一方式深入地分析自己产生愤怒情绪的前因后果,即诱发愤怒的事件是什么,自己对该事件的期望与预估是怎样的,平心而论这个事件会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分别给彼此带来什么情绪(不要急于求成,一步步来,这个练习本身也会因为新颖带来少许的愤怒感,所以练习本身也是学习克制愤怒的途径)。
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愤怒日志,通过这个日志,会帮助自己逐渐发现自身的愤怒模式,并找到自己的敏感问题所在。
在完成这一系列正念与自我同情的训练后,不要急着结束,再进一步思考一下这个观察与分析的过程是否会令你感到紧张和愤怒,并通过愤怒日记写下来。
这样通过定时的不断训练,我们就可以容忍和旁观自己的任何遭遇和精力。
利用正面、自我同情以及同情他人疏导自己想要发怒的心
在前一部分,我们提到了“自我同情”这个概念,其核心就是对受伤的自己表示同情,并以同情的角度通过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摆脱痛苦,此外还可以通过愤怒日记进一步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从而得到化解,实现“自我宽恕”。
那么如何做到“宽恕”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呢?
武志红在他的新书《为何越爱越孤独》里讲的一句恰好能作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佐证,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堵自恋的墙,不打破这堵墙,人与人就无法做到真正的沟通。这里所谓的自恋与我们本书所讲的问题有重合的部分,即我们总试图控制自己和世界,使之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如若不能,就会引发愤怒等情绪。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都有评判谁更值得同情的标准。例如在前面“冯小刚建议苗苗舞蹈陈道明厉声制止”的事例中,有人站陈道明,也有人站冯小刚。因为每个人的考虑和立场不同。同样的,我们对同情的释放也取决于我们的想法、考虑和立场等因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培养在任何情境下都有旁观者的心态需要耐心和专注。
首先,可以通过提升同情心来增强对他人的同情。与自我同情一样,同情他人也需要不断冥想练习。再一次,调整自己的内心,使之达到相对平静的状态,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了解这个人的本性并不坏。试着回想一下这个人平日里有哪些不幸的遭遇与痛苦,他对生活的期待、对与人相处有什么样的渴望,他的渴望在现实面前会受到什么样的阻碍,原因从自身和客观环境来找,又有哪些。
这样一整套下来,就能明白这个人的苦处,进而发出同情之心。
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干扰自己注意力的想法,回想我们开头提到过的正念与正念冥想,通过这个办法再次梳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战胜内心的批判思维,做到客观对待他人。
其次,培养共鸣与关心的能力,理解他人。我们在评判一本书、一个电影好不好的时候,有一项准则就是看它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越是有共鸣,越容易将自己带入进去。同情他人也一样,通过日常观察训练,比如一个坐地铁的普通上班族,或者自己的客户,通过留心他们身上的细枝末节看出人性的弱点然后猜测他们背后的生活,从而进一步理解对方。
最后,保持积极心态,练习主张式交流。主张式交流倡导我们在与人交流中承认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告诉对方他们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希望对方就此给予反馈。简言之,就是放下心中的芥蒂,敞开心扉与对方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之前练习的结果,即愤怒日志拿出来与对方交流,做到互相同情。这个办法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更有效。
这样通过学习《情商大师(愤怒篇):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淡定的人》并不断练习,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以此类推,在面对其他失控情绪时,自己也能很好把握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伯纳德·金专注人类的情绪研究,从业四十年间,就“愤怒”这个问题做了不少努力,以此著书立作,甚至开办了学校,可见控制愤怒情绪的重要性和作者本人的厉害之处。
前段时间和人聊到“爱”的话题,与愤怒一样,爱也是一种极端的情绪,很多人知道自己的情绪,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如何正确地爱人,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缺少爱的教育。愤怒也是如此,与人相处是为了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欲望和需要,如果方法不得当,必将事倍功半。如何做到不因小失大,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修炼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