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这本小书今天也在发行,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流行了,和《知音》和《读者文摘》一样。
前天聊“专家”的文,被锁了五次,大家对专家那张嘴有疑问,一部分原因就是把《故事会》和《知音》当成了信息源,也就是新闻。
这里面有不引人注意,却非常致命的区别,就像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甚至把《西游记》当历史的人也有,这你能怪吴承恩嘛?
现在的大部分“自媒体”其实都是“故事会”,讲故事的核心要素是刺激、反转和丝滑。说起故事需要戏剧性,大家都同意,平淡如水的故事顾客肯定少,也没人没黑没白的追剧。但是“丝滑”是个啥?
丝滑就是《资治通鉴》追求的,就是价值观流畅,始终如一,英雄出生就是英雄,吃奶的时候就是,柳下惠根本没产生过性欲,他朝思暮想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主角还想其他的事情吗?那要问问司马光同意不同意)
这就是丝滑。故事追求丝滑,不顺溜的地方要裁剪、打磨、抛光。那历史呢?在真正的历史中,英雄上战场前也害怕,临阵把自己的爱人斩了祭天,也会痛彻心扉。这是真实的生活,历史中全是粗糙的毛刺儿,绝不丝滑。
讲故事和讲历史一样吗?上面就是回答。
我们为何会把看到的东西默认为“史料”呢?或者出现一个人模狗样的人在话筒前,满脸都写着正经、我们就把它当作专家。或者一篇丝滑的文章出现,我们就45度角仰头,热泪盈眶?
为啥?
这就是我想问的,当你发出疑问,“怎么老有人骗我?”“最近专家们都怎么了?”这些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先搞清楚?因为他们是编故事的人啊。转换角度后,你会发现他们干的还真不错呢。
是谁赋予了他们崇高的身份?我们需要照照镜子,“照镜子”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是毕竟是开始了。而且成本不高,随时随地都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