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Ushare教师节征文”活动
说小纸条,其实就是便条。便条就意味着随意、随性,说话不用端着架子。
2013年的某一天,藏家刘益谦的购物清单里多了一件宝贝,一张价值822.9万美元的小纸条,这张价值5000万元人民币的小纸条只有9个字,每个字平均约600万元,当时就给“搞书法”的人打了一剂亢奋剂:如今留一张小纸条,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似乎会写毛笔字的人都很值钱。
稍微了解一点苏轼生平的人,就知道这位大文豪的晚年是相当凄苦和潦倒的。但他的小纸条却写得一点都不窘迫。
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然早来市中无肉,当共啖菜饭耳。不嫌,可只今相过。某启上。
因为天气好,想起了那个朋友,便写一小纸条,邀请去喝茶吃饭,顺便说没买肉(可能也是买不起),粗茶淡饭,要来就来吧。
其实苏轼这样著名的小纸条还是不少的: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 恕草草
这是苏轼邀请好友道源喝茶的小纸条。苏轼的朋友杜沂(字道源),和道源之子孟坚二人,是苏轼在黄州时交往的朋友。小纸条上说,苏轼邀请道源来家喝茶,有一些事情要面谈;但没有同时邀请孟坚也一起来,小纸条末尾就注明了:让孟坚自个儿休息便是。
当然,还有王羲之写的小纸条,说的内容却是“送礼”。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能让王羲之送橘子这样的礼物,想必也是一件雅事,而且因为还没到霜降,水果又不是很甜,更解释说:没有更多的了。羲之为什么不到时令就送出礼物了呢?想象空间大,颇费脑洞。但送礼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小纸条,不论真伪,都传了上千年。
相比这些有名又值钱的小纸条,班主任的小纸条就显得默默无闻,可能连他自己都不见得“收藏”下来,想着某一天见之于人。
班主任时不时拿出小纸条,在某次大课上完以后,精神饱满地踱进教室左边那扇斑驳的门,声音提高八度,带着江浙口音,依照小纸条上面的内容,一项项高声念出来。小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已经记不真切,无非是些布置班级事务、某些注意事项之类。按照时兴的说法,班主任的小纸条,像每周的“任务清单”。
班主任有好多这样的小纸条,估计念完就等于布置完了“作业”,小纸条也就失去了“价值”,有的直接扔进纸篓。这样的举动我也不止见过一回。想象着,即使班主任后来成了“博导”,也可能沿袭这样的习惯。我偷偷见过老师的小纸条,匪夷所思的是,纸条上的字,写得极为工整,如果用毛笔小楷写,估计也能流传上百年。
这些如果算是“事务清单类”的小纸条,班主任还有“教学实操类”的小纸条。
教学实习那会,班主任用他的小纸条,分组搭配实习人员、对接落实实习班级、排摸学生状况攻略、根据大纲确定教学重点等等。有时小纸条极为苛刻,要求每个实习老师,备课得把时间掐算精确到“秒钟”,比如导语几分几秒,知识点重点问答几分几秒,课后留作业几分几秒等等。然后相加时段,把45分钟组合成合理的课堂“样式”。小纸条还要求“试讲”至少完成三次,可以拿着秒表对着镜子,也可以邀请同学试听(包括提问),分析总结讲课得失。
在我看来,小纸条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消除了初为人师的紧张情绪。站在讲台上,45分钟怎么分配已经了然于胸,只要不随意发挥,就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大多数同学按照小纸条的这个“锦囊”,不仓促、不冗余,能准确无误地听到下课铃声。如果你问我:上第一堂课是一种什么体验?我就能用《庖丁解牛》末尾一句表达感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工作多年以后,我也渐渐学会了使用“小纸条”。如果事情不多,就随手撕一张便签。事情多就用电脑码字,一项项列出来,完成了打钩,没有完成的备注或者打叉。这个小纸条习惯一直伴随在身前身后,直到有一会,派上了大用场。
那一年,刚开始加上领导总共三个人,要组建新一届县级政协组织。我的任务是处理所有新政协会议的文件资料。任务只有一句话,具体工作却能让人忙得晕头转向。这时,再次用上了班主任的“锦囊”。在电脑上,码出若干个分类的“纸条”,比如议程日程类、讲话发言类、提案调研类、选举名单类、具体事务类等等,列出100多项,然后根据轻重缓急,一项项打钩落实。有时领导会突击提问检查,我就出示“小纸条”,报告办理进度。
如果说我是因为记忆力低下,靠小纸条的方式,再一次证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作用,那确实是说对了。但如果说班主任记性不好才用小纸条备忘,那就小看人了。
这不,同学群里,有个女同学发出一张三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看上去是在校园湖畔的操场上,七八个女同学,站着蹲着坐着,姿态旖旎,有正面也有侧面,唯一相同的,是都带着青春无邪的笑脸。那位女同学对刚入群的班主任说:老师能认出几位?结果不到一分钟,班主任不仅报出所有女同学的姓名,而且准确无误地说出了她们的籍贯。
由此想见,小纸条不仅仅是代替记忆的小工具,还是一种古老得上千年的生活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