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也是早安》的作者亦凡,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女孩,生于北京,她徒步进藏,喜欢赛车和写作,完全活成我羡慕的样子,但那些表面风光只是她展示给我们好的一面,在这本书里,作者描写她与父亲的感情,描写她的躁郁症,描写她脆弱的一面,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时代下真实的人生。
作者写父亲生前的一段时光,她陪着父亲看病,父亲想吃包子,她循着大半个城市去找最好吃的包子,捂在胸口,拿给父亲时,还是热腾腾的。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成为她最宝贵的记忆。
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要么已婚忙着自己的家庭,要么工作太忙根本挤不出时间陪伴父母。甚至有些人在得知父母生病时,只能请上三五天假陪一下父母,又要回归到忙碌的生活中去。
虽然知道此生见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他们放不下他们所认为重要的生活,只得奔波于江湖,然后在失去父母后缅怀。
在我认为,陪伴才是人们最需要的情感。父母辛苦养育的孩子,如果在生病的时候,都不能长久陪伴,谈何孝顺?谈何思念?
作者写她在父亲两次病危通知书上签字,自愿放弃ICU抢救,自愿放弃大多数救治方案。她说:这些会续命,但也会延长痛苦。苦海无涯,心最疼。
我的父亲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如果我得了癌症,不用治疗,我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此余生,不会拖累你们。每次父亲这样说,我都会含泪。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治疗癌症的费用会拖垮一个家庭,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有经济的压力,还有肉体的折磨。
能够放弃治疗的人,一是在减轻家庭负担,二是为自己寻个解脱。可是在生死面前,谁不想活着呢?生的可贵,总是要在命悬一线时才显得格外突出。
作为子女的,在签病危通知书时的心境,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说得明白。此刻,看到作者写的文字,犹如已看到作者在医院的门口一趟又一趟的奔走,一次又一次的落泪。
父亲,终究是走了。
在父亲走后,作者发现自己生病了,成了躁郁症患者,这是失去亲人后的应激障碍。那段时间可能是作者最难过的日子,还好她靠着自己的毅力觉醒过来。
作者写她去医院治疗的过程,写她在家里和母亲的生活,她得以好起来,一方面是母亲的原因,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她不能让母亲担心,一方面是作者有自己的喜好,她靠着写作,找到迷宫的出口。这是精神层面的治疗。
母亲知道她爱静的习惯,不大去打扰她。母亲养了一只狗,没事就出去遛狗,有时候很久不回家。母亲说:和邻居们说说话,聊聊天。作者更多的是看到母亲的孤独,并且愿意为了母亲做出改变。
前面我们说到作者有一个爱好是赛车,你很难想象一个瘦弱的女孩子竟然玩赛车,太疯狂了。即使不合女孩常规的喜好,父亲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她,母亲则是担心为多。父亲去世后,她为了母亲,不再玩赛车,留给母亲一个安心的表象。
看到作者与父母的相处,有温馨的场面,也有争论的时候。时代的不一样造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作者说:和父母的相处,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这是需要很多人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固执己见,和家人相处,我们需要的是包容和沟通,爱他们,就多点时间陪伴他们。
另外一部分是药物的治疗。患者在认为自己的病好了的时候,就会停药。就像我们去医院拿感冒药,医生开3天的药,我们吃了一天,感觉好多了,就会断掉,其实后续的疗程会让病情早日康复,我们总是以为身体扛得住,而轻视病情。
生病后要按时、按量吃药,要遵医嘱。对于精神类疾病,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心态,找到精神寄托,坚定自己能好起来的信心,慢慢地总会好起来的。
书的最后一章,对话,探寻,亦是倾诉。作者和躁郁症患者的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及作者对此做出的反应,以聊天的形式表达患者的情绪,找到释放的出口。打开心结,所有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治疗躁郁症的过程,其实是一场与自己和解的旅程。
作者写自身的经历,是一种解救自我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清内心的迷茫。
《晚安也是早安》,早安是一天的开始,晚安是一天的结束,晚安在深夜时,也可以是一天的开始,只要坚信着日子会变得美好,晚安就如同早安一样,是希望和幸福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