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政治家。
狄仁杰生于普通官僚地主家庭。幼年开始刻苦攻读,专心致学。后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于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皇帝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于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
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
在狄仁杰去世后,狄光远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道被狄仁杰格外存放的奏折,上面有武则天亲笔所书的批注,其中的八个字,道明了狄仁杰与武则天的真实关系。
这八个字是:
朝堂之上,与君推心。
原来武则天一直把狄仁杰当作朝堂之上唯一一位能够推心置腹的人,这关系自然已经超越了普通君臣,蕴含了真挚的友情。
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君臣相知,自然是武周可以延续贞观之治持续强盛的重要因素,而狄仁杰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信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
知音难觅,在武则天的心中,狄仁杰就是她的知音,每当军国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狄仁杰都会为她指出正确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