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稿二)
赵熙媛
小作者:赵熙媛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相结合,令我感受颇深。
你看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色彩斑斓,趣味无穷。在那样的园子里,每天穿梭在绿色的菜畦间,攀爬着高大的皂荚树,采摘着紫红的桑葚,追打着伏在菜花上的黄蜂,聆听着油蛉、蟋蟀的悦耳之音,挑逗着蜈蚣、斑蝥之类的昆虫,品尝着各种神奇的果子。可谓美哉!可谓乐哉!这样温馨的园子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也是难以乞求的啊。
三味书屋中虽说没有百草园来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那严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先生依然满足了先生不少的童心童趣——那后花园“偷来”的乐趣,那趁着先生读书入神时描出来的绣像画,估计先生在写那一段的时候脸上定然还会露着儿时那狡黠的笑颜吧。还有那时先生对我的特别关爱——“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也定是先生当时感到特别暖心的回忆吧。
一个弱国子民,带着自己的理想来到异国(日本),被众人的歧视着。能有藤野先生这样一个人,对鲁迅关爱有加,为他添补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他的解剖实习等等,那是何等的幸事呀!鲁迅将他作为一生的导师,因为藤野先生正直、认真、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品质永远永远在鲁迅的心中,引领着他,给予他无穷的正能量。鲁迅说:“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那种回忆是多么的振奋人心,简直就是黑夜的明灯,不是吗?
然而鲁迅毕竟是一个拿着笔杆子当枪使的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理性的批判、辛辣的讽刺依然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在鲁迅幼小的心里对孝是这样认识的“‘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这样的孝何错之有?可偏偏那《二十四孝图》要教孩子去做那些多此一举的事情,去做那些偷藏东西回家孝顺母亲的事情,去做那些无法实现的事情,去做那些矫揉做作的事情,甚至去做那些要丢掉性命的事情……。到头来只能是“提孝色变”了。一个孩子从懂孝到惧孝,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那时的社会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孝呀!读到这些,我们不由得要对那样虚伪残忍的孝道嗤之以鼻了吧!
《狗 猫 鼠》中的一段讽刺性的批判更是大快人心。鲁迅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动物能做到“对就对,错就错”,“没有自命清高”,吃弱小的时候不会打着“公理”、 “正义”的旗子,可是这些做人的本性,动物有,人却没有。想来,当时的那些“正人君子”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就能对号入座了,第二天又开始用禽兽都不如的话语来攻击鲁迅先生了吧!那是鲁迅的那杆枪正对准了他们的靶心了。
类似这样的批判太多了,对那洋务派为学的“乌烟瘴气”的批判,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讽刺,对人间无公正、无人情的揭露。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更是表露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思想,也表明了鲁迅与那些非人性、非道德之流决裂的态度呀!
这些童年回忆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读《朝花夕拾》有感(稿一)
赵熙媛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相结合,令我感受颇深。
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充满了乐趣,一有空就去那儿,富有生机的植物,有趣的小动物,鲁迅在那里十分快乐,无忧无虑的玩耍,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却因把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从而离开了百草园被父亲送到了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人,他为让鲁迅专心学习而暂且不答关于昆虫的问题,他十分注重鲁迅的学习。
在中年时期的求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恩师——藤野先生,他严谨,每次检查并添改鲁迅的讲义,修改解剖图;他正直,要求干事将检查结果发表出来;他没有民族偏见,了解裹脚,担心鲁迅敬重鬼而不肯解剖尸体。藤野先生在看电影事件中,深受爱国主义影响的日本青年强烈的民族偏见中,他并没有受别人影响的精神十分可贵。看到这篇时,我有一个想法油然而生——想有一位和藤野先生一样虚心、公正的老师。
可别看鲁迅遇到了一位恩师,但他的求学之路极为艰辛!由于早年间中国封建文化的影响,绍兴的学堂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之后又去了南京的雷电学堂和矿物铁路学堂,同时也批评了洋务派为学的“乌烟瘴气”,最后去往东京,但也还是这样,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和鲁迅对他们的讽刺,不好好学习,还在学跳舞,这一路求学可谓是十分艰辛。
看到在那个年代鲁迅还如此艰辛的去学习,想起现在,有了优越的条件,却还不努力,怎有此理? 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引人深思,像在《五猖会》中,他结合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故事的体会去,看似在写鲁迅对做孝子的恐惧,其实是在打压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又想《无常》一文中,作者暗写了人间无公正,无人情,又让我想起当今社会所谓“正人君子”已经少了许多,这一点是让我庆幸的。
这些童年回忆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