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西,
浣花溪畔,
一间茅庐。
公元761年的这一夜,
春风穿堂,
几粒雨星,
散落溪中,
阵阵波澜。
五十岁的杜甫站在窗前,目视春雨,心中悦然。
这是他入住草堂后的第一个春天。
浣花溪畔,躬耕劳作,种菜养花,与周围农户结交。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乱世之中的平淡,可算作幸运。
只是这夜的春雨毫无预料的来到,
令他回想起半生经历,点点滴滴。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对于此时的子美而言,天命高难未可晓,人间辛苦尽皆知。
京兆杜氏本是北方大士族。祖父杜审言曾做过国子监主薄。父亲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
他自小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年纪轻轻,已怀大志。
二十四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即使如此,也无碍他心中的志向。登泰山时,开口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比作“登东山而小邹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
三十三岁那年,他来到长安,参加了玄宗为求取民间贤才而举办的考试。然奸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令应试士子无一入选。
无奈之下,只能投赠干谒,奔走献赋。
客居长安的十年,生活的重担压得杜甫只能放低身段,去担任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吏来维持生计,甚至因穷困而痛失幼子。
安史战乱爆发,他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历尽百里投奔肃宗,从此便有了“杜拾遗”之称......
而后,关辅大旱,极度缺粮。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西去秦州,后几经辗转,携家眷入蜀。
初入川蜀,无亲无友,生计堪忧。
幸得严武资助,在锦官城西浣花溪畔辟一茅舍。
草堂于次年年底建成。
他终于有了尺寸之地,以避风雨。
此刻 ,
眼前的春雨,扯动着子美的思绪。
初涉世事,壮志干云。
历经沧桑,悲天悯人。
此时的他不奢望于一官半职,却从不忘儒士的初心。
对于家国天下,更加细腻而温情。
今夜的这一场雨,如此及时。
春风和雨,滋润万物又消无声息。
如同子美,他把天下放进心中,但不曾忽略世间的每一个个体。
田野小径的天空虽一片昏黑,江上一点渔火却显得格外耀眼。
只要心中这点光亮不熄,总能照亮天地。
待天亮的时候,再看这湿润娇艳的红花,必布满锦官城的每一处角落。
这一夜春雨,能应兆一年的好光景,乱世灾年中的百姓能有一年的好收成。
这一夜春雨,从杜甫的心里涌出,布满了他的眼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晓看红湿处,今夜,子美的眼中早已满是喜泪。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