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姐姐?

如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姐姐?

作者: 爱新觉罗米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11:18 被阅读0次

    最近在跟风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节目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这些三四十岁的女人,居然表现的仍然充满生命力,甚至比二十几岁的女孩更有光彩。台上摇曳身姿、台下大方舒展。虽然互相宫斗心机不少,不过这个年纪要是不掀起一些风浪,反倒缺少看点了。

    最让我触动的就是两位超大龄姐姐钟丽缇和尹能静,都是五十岁上下的人了,也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女星。现在看到两位的状态,居然看上去仍然像三十几岁,这背后应该缺少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持续的自控意志。有人说,看了这个节目,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变老了。如果年龄大以后,自己比年轻时有更多的积累沉淀、越来越好,那其实也不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无需太多焦虑和恐惧。

    另一个最近对我有启发的人是村上春树。在一次无聊的会议上,漫无目的的看网站,无意中邂逅了一篇介绍村上春树个人经历的文章,提到的两件事很了不起,一是从29岁开始,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灵机一动,决定要做小说家,于是就开始每天凌晨4点醒来,坐在电脑前,雷打不动的写作五六个小时,完成4千字。日复一日,坚持了三十五年。二是从33岁开始,决定要开始跑步,调节写作的身体疲惫,于是也是一样,持续的坚持。最终作为马拉松选手,跑完了多条比赛线路。

    穿着跑鞋的村上春树

    我自己也有很多想做的事,自从毕业以后,在工作以外的空闲时间,也一直有持续的尝试,但是比较少有事情,是一直一直坚持下来的,比如曾经玩过的摄影、刻章、电子琴、插画等等。兜兜转转,很多时候,决定做一件事来源于头脑一热,而不是心里真实的热爱,于是很多事情做一段时间,自己心里开始清楚不适合,就逐步放弃了。

    不过也是有一些,是做的相对比较久的,例如写书法,小时候学过,读中学开始就完全搁置了。前两年去西安的碑林博物馆,看到石碑上那么多丰富的文字风格,突然被打动,于是开始重新捡起这件事,开始每天写,去年秋天又拜了一个师傅,练到今天,也逐步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长久的去做一件事的乐趣。

    生活中很多大大小小的选择,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被惰性、犹豫、自我怀疑影响,导致原本计划好的很多目标无限的被拖延,以及想要避免的坏习惯反复的重蹈覆辙。最近在看《自控力》这本书,对解决这些生活的困惑,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次遇到这本书,是在书店里面闲逛,看到它被摆在畅销书行列的显眼位置。对这种鸡汤类其实有些审美疲劳,但是还是无端拿起,随意翻了翻,看了一个开头,觉得有一些意思,但是又未到想专注的深入浏览的地步,所以又放下了。

    第二次与这本书的姻缘,是在多抓鱼淘二手书的时候,为了凑单,顺手加入到购物车的。买回来以后,也一直摆在书架一角。始终没有找到动力去好好看一下。

    第三次真正开始认真的读,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晚上,电视剧和综艺没找到好看的,新闻和视频都刷到大脑疲劳,觉得做什么都很没劲的状态下,突然觉得,干脆找本没怎么宠幸过的书看看吧,于是就随手拿起来,这一次,是确实有看进去了。抱着看鸡汤的心态,却发现收获了一些非常有实际作用的干货。

    书的作者是一位斯坦福的教授,这本书围绕着一门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展开,即教会学生如何能够有效的改变旧习惯、培养健康的新习惯、克服拖延、更好的管理压力,帮助人们抵挡诱惑,最终实现理想的生活目标。

    书的封面上画着一支看起来很美味的冰淇淋,看起来是草莓味的。而处于远程办公期间的我,几乎每天都控制不住要打开冰箱拿一根冰淇淋,来缓解独自在家面对电脑的压力与孤独感。每天都在无限放纵与责备自己的心态中交替,处于亟待解决改变的边缘。于是,我迫切的需要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自己从这种自我堕落的泥沼中重回健康正向的状态。

    这本书本质上还是一本心理学读物,它的内容表达方式,是比较规整常见的美国心理学书籍表达方式:提出生活的问题,介绍论点,结合具体的心理学实验来佐证,最后引申来提炼对生活的帮助和具体指导。

    其中介绍的很多心理学的实验小故事,都很颠覆人的日常认知。看这些有趣的实验本身,就会给人很多反思和启发。

    举个例子,为了验证人在做选择时,对“善行”与“恶行”之间的判断习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做了一个关于性别歧视主题的小测试:让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赞同或反对的判断,一是: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二是: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侧重中,学生们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倾向,绝大多数学生会表达出对性别歧视强烈的不认同意愿。而有一部分学生相对表达较为中立。

    判断完命题后,学生要在模拟招聘场景中做出真正的选择,他们需要对建筑业、金融业等通常由男性主导的行业的公司进行招聘,看起来,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应该更多的给予女性应聘者机会。然而,结果却大大相反,这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职务。他们表达出来的道德观点与实际的行为之间,存在前后不一致。

    心理学家用一个心理学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道德许可。这个例子中的学生,因为之前发表了发对歧视的言论而自我感觉道德良好,因此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种道德许可——他们向自己证明了没有性别歧视,因此反而放松警惕,更容易根据直觉偏好做出判断。

    这种效应同样会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很可能今天去运动了,第二天就不去了;刚取得了一个进步,接下来就懒散了;今天克制了大吃大喝的冲动,第二天就决定对自己“好一点”,又在外卖上下单了油腻的食物。这种隐性的心理补偿偿偿是我们堕落,因为我们在心中将行为区分成了应该与不应该、善与恶、好与坏,认为纵容就是对正确言行之后的奖励,于是这种想法让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目标,屈服于诱惑,进步一步,后退两步。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个实际的建议就是减少行为的变化性,用习惯和时间表代替选择,结束内心的挣扎。在做某一件“堕落”的事情时,想想是不是能够忍受自己在未来的一周、一个月都会持续这样做,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后果。

    再举个例子,为了探索人们对延迟满足的反应,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测试黑猩猩与人对食物的等待耐性,他们提供了两种选择,一是立刻吃掉2份食物,二是等待2分钟,吃掉6份食物。结果发现人的自控能力居然被黑猩猩击败了。人类的前额皮质擅长的不是自控,而是为错误的决定找借口。我们总是想自己承诺,明天一定可以做到更好,而今天,就让我们放纵自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听到“明天开始我要正式减肥,今天让我最后大吃一顿”之类的豪言壮语。

    出现这个问题,本质原因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当我们觉得未来的奖励很模糊、很遥远,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即刻的快感,打折出售了未来。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把作为诱惑食物的巧克力放在了盒子里,没有让被测试者看到。当奖励变得看不见、抽象化,人们更容易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事实上,我们如果想拒绝诱惑,只需要尽量的不要让它出现在视线之外,同时让未来的目标更具像化,时刻提醒自己,就会更容易做到了。

    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帮助人们抵抗诱惑、提升执行力、减少拖延、达成目标的具体建议。我把它们归纳、提炼出了三个核心要点:

    一、在做选择时,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

    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可以说,人生的模样就是在一次次选择中逐步打磨累计起来的。你如何做选择,决定了你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和训练自己持续的优化做选择的能力。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如何选择是正确的、有益的。是不是要下楼做运动、是不是要控制自己不去拿起一根烟、是不是要选择用一盒低脂的沙拉代替烧烤作晚餐...这样的选择题,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好像大多数时候,我们又难以驯服那个意志不坚定的自己。

    这本书给出的建议很基础,但是却很关键。就是面对诱惑的时候,在头脑中的多巴胺被激活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只需10分钟,尝试让自己想想自己真正的目标,回归理性。我们的目标是要获得长久的健康,而不是当下这根5分钟就抽完的烟草带来的短暂感受。事实上,当我们做了这些放纵的事以后,那种自我检讨和挫败感常常会淹没它们带来的短暂快乐。

    简单的说,就是保持清醒。练习冥想、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都可以明显的提升我们的自控能力。相反的,如果我们睡不好、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精力保持理性,做出错误选择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

    清晰的10分钟法则同样可以用于减少拖延、提升执行力上面。当我们需要去做一件应该做、却因为懒惰不想做的事,只需要先抱着尝试的心理,跟自己说,先尝试10分钟,实在不想做就放弃。往往做着做着,就做进去了。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理性的,它总是时时刻刻的欺骗着我们。犹如其中存在着两个小人,一个是理性自控的,一个是懒惰不负责任的。我们需要花一些心力去帮助前者战胜后者。

    二、允许适当的放松,不要对自己太过严苛

    压力是意志力的死敌,80后的很多小孩子从小在一种严格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在长大以后,也会不自觉的把这种模式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导致平时如果稍微对自己放松一点,总觉得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犯罪感受,好像自己做错了事,需要惩罚自己。这样的心态会导致想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对自己用力过猛。总觉得好像对自己狠一点,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体的构造和大脑的结构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给自己过度的压力带来可能不是持续的积极向上,而是更多激起被压抑的欲望,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成为“目标释放”。它会导致我们总是处于无尽的恶心循环中,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人,每一年的新年计划几乎都是相似的,因为年复一年,他们只有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才雄心勃勃,但永远难以行动。

    如何能够走出这个怪圈,让自己进入正向的行为循环?

    答案还是与多巴胺有关,当面对一件不想做的事,尝试着把它和能够让自己愉悦、产生多巴胺的事物进行连结。例如在用一杯咖啡搭配枯燥的工作,用欢快的音乐搭配乏味的运动。

    偶尔想堕落一下,也无需太过责备自己,徒增压力。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正常欲望,同时保持适度。这个时候,可以转换一下视角,试想如果作为一个好朋友、姐妹、或是师长,当看到你的伙伴或学生这样做,你会如何反应?那些能够友善对待我们、真正期望我们变好的人,是不会因为我们偶尔的一次表现不佳而过度的打击我们,反之,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宽容和鼓励。

    还有一点,在开启一个计划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规划并不是编制好一个美丽的理想就结束了,需要意识到我们在实现它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诱惑、纠结和自我怀疑。所以我们需要预想设想,当执行时遇到某个不确定的因素,我们会如果规避这些变量,可以做一些怎样的准备能够更多的保证我们可以按照计划做下去。

    三、让目标具像化,与未来的自我进行沟通

    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意识清晰与否,也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当下的表现。科学家发现,那些将自我和未来关联更紧密的人,能容易做理性的、有利于未来目标的行为。反之,如果觉得未来很陌生,那么人们会更多的让“当下的自己”高兴,把未来的目标抛到一边。毕竟目前的自己是具体的、可见的、被多巴胺驱动着的。而未来的那个虚无缥缈的自己到底怎样,我们说不清楚,就像一个陌生人,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为一个陌生人牺牲自己当下的这份喜悦呢?

    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出被试者年老的模样,让他们看到“未来的自己”,和这个虚拟的形象相处一会儿,之后进行模拟的未来预算测试。结果表明,那些和未来的自己有过互动的人们,会更倾向于理性的消费和投资,也更能够很好的应对意志力的挑战。

    这样的认知带来的启发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未来的意识。让自己更多的把视觉放的长远一些,尽量的让未来理想的状况可视化、具体化,当关于未来的图景变得可信,明确,我们就更容易克服困难,选择那些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情。

    此外,就是尽量多的和正向积极的人在一起,圈子很重要,因为意志力是会传染的,负面的能量也会。

    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是越来越多了,消费主义、流量经济,在争夺着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我真的很害怕自己的生命被这些低营养高热量的内容填满,最后一无所获,变成一个被热点喂养的空虚怪兽。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很感谢自己有翻开这本带着冰淇淋封面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姐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ar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