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

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1-09-28 10:58 被阅读0次

    作者:干国祥

    国家课程标准之于每个学校,应该是一月映千窗,一轮月亮。映照在不同窗户上,形状姿态都不一样。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做课程,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你身边的东西,发现它的神奇之所在。

    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

    什么是课程?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例如数学、语文、地理、艺术等维度去发现事物的神奇。所有的事物中,有两个事物是最伟大、最神奇的,一个是生命本身,再一个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河南有很多条河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洛水、伊水、淇河等,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做课程,最重要的是要发现你身边的东西,发现它的神奇之所在。乡土课程也好,文化课程也好,本质上是向大地上的每一个名字致敬。我们借用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的“9+1+N”的概念来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家是“1”,这些名字都只是“N”中的一个。但是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呢,这些与之相关的名字就是“1”,这个“1”就是一个地方、一所学校的中心和灵魂。就像淇河文化之于明达小学一样。

    对于“9+1+N”,我也有自己的理解,觉得可以表述为“1=9=N”。

    怎么说呢?“1”代表一个理念,也就是说我们办学需要一个理念,只能是一个理念。“9”可以是3,也可以是5或者7,意味着它可以分成若干个部分。一个理念,可以用若干个课程部分来组合。“N”就是n种呈现方法。一所学校是一种呈现,一个班级是一种呈现,一个生命是一种呈现。

    每个人的理解总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处境、资源、历史是不同的,也就决定了我们去理解一个概念的时候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丰富多彩的表现。所以,理念与课程,以及每个人的风格,只是从不同的维度在呈现同一种东西。

    实际上,在做课程的时候我们始终需要两个“1”,一个是党的教育方针,一个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处境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前一个是公文条目,后一个才是属于自己的生动活泼的实践。

    比如说,明达小学所做的一切,就是对国家课程有自己的理解。她不是自搞一套。地方课程从来都不是脱离国家课程,而是把国家课程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就意味着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统,这个理念系统就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独有的阐述,然后化为若干个课程,最终变成每个生命自由创造的呈现。

    最有效的课程往往在日常教研中诞生

    前两天,我在一所小学里做教研。听了一堂小课,发现老师在理解教材的时候出了点小偏差。我们当时听的课堂内容里有一个故事童谣,注意到每一个字上都加了拼音。这个拼音是为谁加的?不是为老师,不是为孩子,而是为了陪孩子读书的爸爸妈妈。

    这就是教研中的有趣点。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老师最应该做的是备课,要设计爸爸妈妈怎么跟孩子交流,怎么把交流成果呈现出来,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可以用音频讲故事的方式,可以用文字的方式。那课堂最终的目标不是上完课,而是要在一到三年级形成家庭亲子共读的氛围。

    一个班级也好,一所学校也好,如果你把课程做好了,这就是一间教室的特色、一所学校的特色。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产生了改变,最后形成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课程,都是为解决教室里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这个过程,学校的课程其实就是国家课程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们如何改进它、变化它?最终都需要由学校和老师把它完成。学校才是课程的终极形态

    教育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

    每个课程,都是由专家基于党的教育方针设计出来的。国家制定的有课程标准,地方上对其各有理解,而在学校落实下去又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这些都不是终点,它的终点是一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以及能力。老师就是课程,一个好老师就是好的课程,一个差老师就是差的课程。

    国家课程标准都好,专家们的解读都好,学校的理念都好,一位差老师却会把一切都毁掉。倒过来,一个好老师,哪怕是提供的东西不好,他可以创造性地把东西变好。这意味着,学校和老师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终落实者,素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一定是在学校里。

    比如,我做全人之美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及教材放在那里,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我们提倡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还有综合实践课。在全人之美课程里,我就提出了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人格课程,把教材分成4个类别。

    为什么这样提呢?因为教育首先是从身体开始的。在这次观摩会研讨上,我们也观看了明达小学精彩的大课间,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散发出的青春与活力。他们的身体是释放的、是自由的,这个很重要。其次是艺术课程。小学里艺术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它不是点缀,而是必需。到了中学,我们就要提到智慧课程,让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深入地说,我们的身体课程,就是要让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舒展,强健其体魄,优雅其仪容。身体课程之后是艺术课程,艺术课程要细腻孩子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受。然后是智慧课程,可以渊博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懂得尊重的意义,让他们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样,到了青春期,他们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有充沛的精力、文明的德行。我们这些课程的起点是尊重,教育就应该是维护、培植每个孩子的尊严。

    同时,对于语文课,我们还开发了晨诵课、整本书阅读、童话剧等。体育课呢,我们开发了轮滑、田径、足球、篮球、跆拳道等课程。音乐课,我们开发了声乐、器乐、音乐鉴赏等,一年级学口风琴、二年级学葫芦丝……每个班都有班级乐队,人人都要学。我们的课程其实就是基于自身对国家课程的理解,而关键的就是操作性,是国家课程最终在自己的学校里是怎么落实的。

    所以,校长或者老师,你的学校和班级都是做课程的基地。

    课程可以向外做也可向内做

    课程可以向外做。

    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室就在我的校长室的下面,用的是同一条线路,好几次只听“嘭”地一声,电脑就黑屏了,做的文件也没了。

    我也不生气,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们设计的电路又短路了。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己动手设计一些作品时,经常会发生电线短路。没有关系啊!我们再修正过程中的问题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班级向我贷款了4万块钱养羊,因为饲料涨价,然后羊肉下跌,结果赔了。赔了之后我很开心,在养羊的过程中,许多学生会背着吉他去唱歌,去做各种活动。背着吉他去养羊是美好的、浪漫的。但是你作为一个校长,孩子背着吉他去养羊,你会感觉开心吗?肯定不是的。所以他们失败之后,我开心的是,这下他们终于知道了养羊也不都是很浪漫的,好好读书才是正确的。

    我们要让每个生命享受到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在每个特定的时代,提升他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红色教育,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我做的全人之美课程,还是明达小学王军霞校长做的“9+1+N”课程。我们自身只有不断地进化,我们领导下的教育才会做得更好。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告诉我们,人不是某个工具、某个器物,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通过教育,不是要让人成为某种人才,而是让人拥有更高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为了让人掌握多种技能,而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享受生命、探测生命的可能性。

    教育需要寻找永恒不变的根基。我们要在变化的时代去寻找不变的东西,通过共同的人文奠基,人类才能在不同的层面形成不同的共鸣。

    课程也可以向内做。这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更重要。

    为什么?向外做容易,向内做不容易。向内做就代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孩子要快乐、要自如、要信心,下一步孩子还要什么呢?要聪明、有思想。国家教材其实就一直在培养“明”,聪明、智慧、明辨是非,培养的孩子眼睛是亮的。

    那么,我们的教材要怎么教,才能不把孩子教笨呢?

    我们都知道丑小鸭的故事。我们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会怎么说?只要你坚持到底,就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把孩子教笨的。

    为什么?因为这个故事有一个前提——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哪怕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关系。这个故事很美好,但是美好的往往是象征的、神话的、预言的。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是要拥有一颗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的心,对自由的追求的心。这样教和那样教是不一样的。

    我们做课程,许多校长觉得先向内走。我觉得不对,应该是先向外走,因为这样的话孩子们的活力立即就能看得到。而在向外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都是为学校未来向内走做铺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本质是发现万物的神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bl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