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是个年轻的妈妈,她在朋友圈里说,自己的女儿还不识字,就能从书架上准确找出一本让爸爸减肥的书,要求爸爸阅读。当然,她的先生的确比一般人胖一点。
朋友本来只以为,这是女儿和爸爸心连心,感慨女儿真是爸爸的小棉袄。
作为过来人的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孩子进入了识字敏感期。
我特意提醒她,可以有意识的指读一些内容。敏感期抓住,养育就会轻松很多。
她又仔细想了想,觉得孩子确实是这两个月来,总是在反反复复的读着一本书。
她表示一定会重视这件事情,感谢我的提醒。
其实,我们生活中太多的人,因为个人知识体系的缺失或是疏忽,真的会错失最佳的教育良机。
而这种疏忽,也会在潜意识里,为未成年的孩子留下一块复杂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小事,会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亲密关系的相处方面。
最近我正好读了一本《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联想到生活中自己曾经的经历,观察到的其他人的感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2
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
我小的时候,父母亲的工作都比较忙,尤其是母亲还要倒班,她的工作时间就和一般人的正常工作时间有区别,所以她总是轻手轻脚的回家或是离开。
我经常是在家中呼喊她时无应答,才知道她又去上班了。虽然心中不免有着失落,但也只能被动的接受。好在“家里”的这种隐喻,这种身在室内的感觉,让我能够在内心有一个安全底线的条件下,一点一点被动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场景一旦发生了变化,我发现自己就完全无法适应,毕竟,我那时也还是个孩子。
有一次,好像是姐姐去了爷爷家,爸爸外出学习、妈妈上班,当时我应该还没上小学三年级,总之那一天,我迷迷糊糊的醒来,发现妈妈已去上夜班了。
平时并不宽敞的家,突然因为没人而变得特别空旷,我记得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那种因恐惧产生的失眠,我到现在都记得那种难受劲儿。
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把家中所有的叠成豆腐块的被子,从衣柜中拿出来,围着我身边。就像唐僧给孙悟空画了一个圈,我就躺在了自己给自己建的被子圈里。
人在睡不着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听到窗外的任何响动。连风刮过的声音,都能让我的心吓得狂跳。
最终,我藏了一把剪刀在枕头底下,这才慢慢地安心下来,又不知道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一直握着的那把剪子,竟正对着自己的脸。得亏上天眷顾,万一手持剪刀毁了容,不就成了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吗?
如今,我早已成年,现在父母和我一起居住。妈妈依然保持着出门不打招呼的习惯。早年她是为了不打扰我们的休息,就没有刻意和我们告别,这个习惯一旦开始,就很多年改不了。
但有的时候她回家晚了,我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特别担心。
《女巫一定得死》里讲了一个女孩,她和自己的男友以及作者等几位朋友一起转街时,因为意外走散,女孩一个人留在了原地。
等到作者和朋友们再次找到女孩的时候,看到她蹲在地上像个孩子一样伤心。
原来这种感受,一下子唤起了女孩小的时候居无定所、时常被迫迁徙的那种深层记忆。她太害怕了,突然被遗弃的感觉。
很多童话形象中的女巫的隐喻,都是一个人内心恐惧的写照,当这种恐惧无法面对和承受的时候,就必须选择结束。
更多的时候,当女巫生命结束后,也意味着主人公的恐惧消失。
3
其实女巫不仅代表着一种恐惧,有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内在虚荣的外在呈现。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因爱重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童话故事。
可为什么生母对女儿的祝福可以变成后母的诅咒?为什么后母在童话中总是成为“招黑”体?
故事开头母亲手指滴血的隐喻,是指母亲离开人世后,留给孩子的血缘,会永久地流淌。
按照作者的说法,童话往往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甚至可以作为历史来研究。
研究了很多童话的背景,作者发现,童话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实就属于女性生产属于高危,生孩子就是过鬼门关的年代。
因此在很多童话故事里面,很多时候会发现孩子的母亲似乎从来没有,时常是缺席的。
父亲大多要忙于生计,常常会脱离了家庭环境。在那个生育高死亡率的年代,如果孩子的母亲离世,丈夫很快就会迎娶新妻子继续照顾家庭,日常谋生原来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
而后母要面对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产生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嫉妒和虚荣往往也会滋生,后母的形象往往会被设定成女巫。
而这种女巫形象,往往也要承载着教育孩子,远离嫉妒和虚荣的警示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分析,写这些童话故事的男性作者,很多可能也遭遇过自己孩童时期,母亲有时突然不打招呼的离开。
这会让他们产生的不安与焦虑,一直留在脑海中。因此他们书写这种可以投射出内心恐惧的人物形象,往往也是以女巫为主。
在安全岛建立时期,一个母亲的情绪稳定、细心观察和陪伴左右,往往会对一个孩子的一生,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
共勉。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女性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豆瓣,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