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价,属于评价我的人,它可以不属于我

评价,属于评价我的人,它可以不属于我

作者: 豆豆的心安陪伴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2-03-07 23:48 被阅读0次

    不知道从小到大,大家有没有被“评价”,或者说“评判”所困扰?二者虽然有区别,我这里想指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论,有时候还会是“负面”的论断~

    我从小到大,就被很多评价所左右,心态有时候摇摇摆摆,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做事也容易小心翼翼。

    那些声音是什么呢?我想到的一部分是:

    你太爱哭了…

    你想太多了…

    你这孩子怎么说不得…

    你自尊心太强…

    你多愁善感…

    你太爱纠结…

    ……

    01 觉察生命中的评价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写一写,觉察一下,是否也有很多评价在自己心里,也可以好奇地问问自己:它是从何而来的?如果它有年龄的话,它几岁?你是否喜欢和认同它?

    photo byVictoria Borodinova on pexels

    这些评价,用另一种说法,也算是在「贴标签」,为什么我们总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容易定义和限制一个人

    比如这些评价,对于我,就像一块大石头,堵住我没有流动的情绪。当时那个情景就像舞台剧上演的一幕,没有人问我那时是怎么想的,自己是什么感受,贴了一个标签,像“盖棺定论”一样——她就是一个这样、那样的人,The End,全剧终了。剩下我站在舞台的角落,傻傻地自我怀疑:我怎么就是这么爱多想、爱哭呢,我也不想啊,可是……

    这些声音渐渐长成了我自己的声音,让我有很多自我评判,对啊,我就是有这么多的问题和缺点,如果不是这样,我就可以做好事情,所以我得努力改进。现在想想,那时候多内耗啊~

    02「正面评价」也可能让人辛苦

    当然,小时候周围人也说过所谓的正面评价,比如懂事、谦让、包容、听话、爱做家务等,那正面评价,总是好的了吧?可是正面评价,有时候也让我有压力,为了得到肯定,小时候会去做他人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事。

    以至于长大后,妈妈说:小时候你很爱做家务啊,现在长大怎么不爱做了?

    我说:因为小时候“不懂事”呗~

    说完,我们哈哈地笑了~

    确实,那时候做家务、洗衣服、好好学习等,都是家长期待的,有这份期待当然也没错,不过赢得了大人的夸奖,有时也压缩了自己很多的声音和想法

    我感觉小时候的评价就像海上船只周围的风,左右着我的想法、行为、情感,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也不是不好,确实在一个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是非对错、需要引导,只不过,太多的评价,让这条船失去了自己的风帆,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所以现在成长中,我需要练习去倾听自己的声音和想法,长自己的力量。

    photo by Daniel Frank on pexels

    但是人之间的互动,就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了吗?我觉得也不是,不过我想在评价之前,可以先问问那个人的想法,所以在我们的陪伴中,有时候会问:

    无论别人是否理解,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自己?

    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怎么形容这样的自己?

    在这段经历中,你没有听从他人的建议,你真正珍视和看重的是什么?

    ……

    这些问句,我觉得都是暂时放下「风的左右」(是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也可能是「主流文化」),关注「船的渴望」(是自己的想法、期待,底层是一个人「自我」的一部分)~

    03 看见,给人舒展与力量

    当然,人在互动中需要交流和回应,我要如何去表达呢?我想可能不完全是所谓的「正面评价」,我更愿意称为一种「看见」,即使算作一种评价,我也会小心一点,比如我会说:在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一份勇敢、果断和独立……当然,你比这些还多更多。

    「我感受到」,我想说:这只是我的视角,不代表别人和你自己一定要这样认为,你可以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

    「一份」,不是说“你是一个勇敢的人,果断的人,独立的人”,我常常比喻人像一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我想说我看到的只是一面,不是你这个人的全部,我知道永远有我暂时还不知道的故事和面向,无论这个人我多熟悉……

    「你比这些还多更多」,我想说:你也可以有害怕,有犹豫,有寻求合作的时候,同时,我想传递这些特质也不是定义一个人的全部,避免「正面标签」给人的压力……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过于咬文嚼字,不过在陪伴中,我常试着想想自己听到这些话的感觉,我也关注他人的感受,很多时候看到的是人的舒展和力量:

    舒展,来自于不被定义和框住,有大大的空间和灵活度

    力量,来自于被看见、理解或欣赏,有了更多的能量和希望

    04 允许生命全然、完整、真实

    在教育和沟通方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和育儿技巧,可能我们也听过,比如:

    1. 用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固定型思维回应孩子(比如:“通过练习,我们可以胜任它”,而不是“你就不是学数学的这块料”……)

    2.多关注过程,少评价结果(比如:“通过一学期的训练,你在这三方面都有了进步”,而不是“你进了班级前三名”……)

    3.描述我们看到的细节,而不是笼统地夸奖(比如“你画的线条又细又直,这个火车好像要开出来了”,而不是“你画得真棒”……)

    4.非暴力沟通,表达时候说事实,而不是想法……(比如“我看到你周末十点还在床上躺着……”,而不是“你今天真是太懒、太拖延”……)

    有时候看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文章,也会心疼家长,会不会让人说个话太累了?哈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背后是希望给孩子空间,长出自己的力量,全然、完整、真实地活出一个生命,而不是压缩自己、刻板地活出一个面向~

    以前我们会说「人设崩塌」,我想有一方面的因素,也许是我们在放大甚至设计了一个完美形象,这个人像带着面具,扮演一个人,如果不是在电影中,不全然、不完整、不真实地生活,一时也许可以,但是一生,做得到吗?所以「人设」很难维持。

    生活中,如果顶着“好人、好学生、好孩子”的标签,很多人也会深受其苦。当一个人被定义,不允许生命的另一面,比如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别人、可以有情绪、可以有做不到的时候……如果不允许这些,“完美”不“完整”的生命,即使再“好”的评价,也不轻松啊。

    05 长出「觉察器」,面对评价

    回应别人的时候,我可以注意。在人际交往中,面对别人评价自己,恐怕难以避免,有时候评价对自己的成长也会有帮助,那该怎么面对呢?

    我从被评价所累,到现在好像更可以立住自己一点,和评价更能友好相处,不是一味地讨好、祈求、否定、拒绝,我想是因为我长出了「觉察器」,我会思考:

    这份评价,描述的是我吗?

    我是否要收下?

    收下后,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比如,有一次出门,我把东西落在家里,家人说我总是丢三落四……

    要是以前,我会又生气又自责,生气别人为什么这样说我,自责自己为什么让家人操心。后来我想,我真的“总是丢三落四”吗?我中学配第一幅眼镜的眼镜布都没丢;我微信做过终审,一字一句地检查文章很少出问题;我做线下项目准备的教具,很多学员和同事给我反馈过周到、细致……我不“总是”丢三落四,我有严谨细致的时候,我承认,我也有注意力分散、慌张忘东西的时候……这才是完整的我这个标签,我不收到我的「自我认知箱」中,我也邀请家人不要这么评价我,但是我对于他们帮我送落下的东西表示感谢。

    比如,在工作、生活中,我爱流泪,有时候会被评价太爱哭、眼泪泛滥……

    要是以前,我会又委屈又内疚,委屈自己不被理解,有时候我也不想哭,可是眼泪止不住,内疚是因为自己影响了别人和气氛,让别人安慰、关注、照顾……我回想我确实从小就爱哭,和朋友聊天中也会哭,工作中有时候分享内容、陪伴他人,想到感触的地方也会哭……在我们的陪伴中,常常会好奇眼泪、珍惜眼泪,不过在我们的文化中,我感觉更鼓励笑,我们比较少欢迎哭,甚至觉得哭代表不坚强、不成熟……我觉得哭和笑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在这一层面,本质没有区别,这是我的特质,我收下我「爱哭」这一评价,我也接纳我情感相对细腻、容易流动、有敏感、脆弱的时候,这些都在我的「自我认知箱」中,但是我不收下一些其他的评价。我也在分享中学着「透明化」我的感受,有时我会提前介绍自己容易哭,大家不用担心我、照顾我、递纸巾、安慰我哈,这只是我的一种特质。

    06 评价,属于那些评价我的人

    最近看《但是还有书籍 第2季》中「出版人的日与夜」这一集,“读库”创始人张立宪(老六)的说法给我启发:

    导演问他:那是不是可以说,您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说:哎呀,我都不喜欢这种说法了,我认为甭管叫务实也好,甭管叫理想主义也好,它都不属于我,它属于那些评价我的人

    《但是还有书籍 第2季》

    酷!这对我很有启发,是啊,评价属于评价我的那个人,因为每一份评价背后都带着那个人的认识、看法,比如一个人一直在做某个传统行业,可能有人认为他是保守、不与时俱进,有的人认为他是坚守、匠心。评价带着那个人的烙印,只是他对于故事和世界的看法。

    评价就像一个人基于自己的成长脉络,送出的一份「礼物」,被评价者可以选择是否收在「自我认知箱」中,你可以收下,你可以退回,你也可以沟通,你需要的是什么评价,你也可以因为某种原因收下了,不用在自己身上……

    以前别人的评价我都会收下,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尤其是长辈、或者某方面我觉得“权威”的人物,但现在我会觉察,评价的时候,是他在诉说他的故事、他的感受、他的看法,甚至他的真理,但是「叙事」给了我一个视角,真理不是唯一,而是多元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真理」也可以并存。

    我在大理,请摄影师帮我和一条船的合影

    无所谓正面、负面的评价,现在我会问问,这份评价会有助于我成长为我渴望的样子吗?然后收下生命中我需要的评价。评价现在依然会影响我的船帆,但是难以左右,因为我安装了评价过滤机制——「觉察器」,我这艘船,现在行驶得不能说风平浪静,不过更安稳了,因为除了收下需要的评价,我还长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价,属于评价我的人,它可以不属于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dm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