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了一个线上写作成长营的班,在朋友圈坚持打卡了30天,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不能误信名师招牌,还要反问你需要什么
看到写作成长营招募学员的消息是在一个微信群里。招募海报上郝景芳三个字特别亮眼,紧接着海报下面有人提问,“真的有郝景芳老师吗?”我并不了解郝景芳其人,但从群里的对话能感受到这个人背景不一般,估计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要不然没有人这么关切地问,于是在网上搜索她的资料,果不其然……。导师阵容不错,如果坚持打卡的话结业后还能退学费,不花钱还能学东西,这个买卖可以做,我很干脆地报了名,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入了坑”,但我并不后悔,毕竟我也学到了我需要的技能。
之所以说是真真正正地入了坑,是因为所谓强大的导师阵容,其实就是某高校一名文学教授,连着讲了7、8次音频直播课,每节差不多40分钟的样子。课程不是很生动,只是一些理论结合文学名著的案例,仿佛是把左邻右舍的碎布片找来拼凑一番,为学员们粗略地讲了些写作理论,并不深入,且针对性差。有时候能学到东西,有时候学不到什么。郝景芳老师只是在其中的某一天录了10分钟的音频,还被学员质疑声音并不是本人,也可能是她准备了一份讲稿让别人代读。
一开始写作蛮有新鲜感,每天都讲一个主题,都有作业,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在工作之余按照作业要求认真审题干,琢磨文章的写法。后来,作业要求越来越难,不像是为毫无写作功底的人准备的,我有种走错门的感觉,对自己的要求也慢慢降低,每天做好笔记,写够字数打卡就好,质量好坏已不能分辨,也无暇顾及,常常是磨蹭到晚上10点以后困到能盯着屏幕睡着的地步,在梦中还不忘没有打卡这件事情,然后再次清醒起来,敲够字数打卡了事,为了退学费,也是拼了。人家坚持做一件事可能是因为兴趣,而我,多半是因为穷,看来我更爱钱,我觉得这样的我可爱、可笑,也为这样的我内疚悲哀过,但是反过来想想,因为穷去坚持也不一定就是坏事,不是吗?!
主办方把报成长营的学员分成几个班级,也就是建立几个微信群,每个群里都有辅导员,负责点评大家的作业、发布消息等一些事情。不过也许是成员太多,并不是每个把作业发到群里的同学都能得到辅导员的点评,最开始只是那么固定的几个人,让人不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幸运,他们都是辅导员的熟人?他们给辅导员发红包了?更可气的是辅导员,对那么多发在群里的作业视而不见,还让学员多多谅解“所以有的同学的作业,没来得及看,不要不开心哈”,大丈夫说这些话,总有些矫情,就像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一开始积极发作业,心中还有些期待,就像小学生期待看到老师在自己的作业上留下的红字评语一样,到后来发了也无益,索性不发了。辅导员指望不上,就找其他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看其他人的作业。就像一位学员说的,同学成了最好的老师。
二、写作也是手艺活,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让你也有妙笔生花的时刻
说说收获吧!在没报班之前,自己的写作完全是无意识地述说或议论,如雪花般飘飘洒洒、漫无目的。花了钱,看了课,才知道写作也是有方法、有规矩可循的,就是“套路”。写作就如雕塑一件作品,或者像是医美手术,你要找到适合你的风格,知道怎样写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性格,能调动读者的胃口。比如写你偷东西,你要写偷东西的动机,那件东西对你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偷的是它而不是其他,以及偷了以后的感受。如果只是记流水账,一句话就可以带过,如“今天我为了给孩子买礼物偷了XX,我很内疚”。但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引导你站在角色的角度上描述人物、事件 ,按照一种逻辑去写作。
成长营让我学到了写作的方法。我用这些方法分析当下的网络文学及影视作品,发现盖莫出其右,成功的影视作品及点击率高的网文都能抓住观众和读者的笑点、痛点和泪点。这也许就是创意写作为什么能火的原因——写作是可以被培训的。仔细想想,如今的创意写作已然成为一块商业蛋糕,人们根据网民想靠写作成名得利的心理,研究写作,将文学模式化,靠输出写作经验来牟利,进而将写作产业化。幸哉?悲哉?……
言尽于此,也写出了我能想到的一些感受。最后对各位看官的忠告是在选择报班或如这类“写作成长营”时不能靠着盲目崇拜冲动投资,不能因为有郝景芳加盟就入坑,有时候这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还是要综合权衡其他服务内容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再下注,要不然碰到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无良人就不划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