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当你哪一天不再去寻求爱的时候,你就成熟了。你能给别人爱的时候,你就成了爱本身,可以照亮别人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谈及“爱”。夫妻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如果生活中到处都是“爱”,那就没有那么多痛苦和悲剧了。可见,很多人都是打着“爱”的名义捆绑着生活。
爱是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是希望对方快乐,幸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我们常见的爱,则是带着条条框框,是控制、是欲望、是索取……
当你有烦恼时,你找一个人倾诉,是想得到他的理解和安慰,是在他那里寻找他对你的关注。如果他做到了,那么,你会非常放松,生活回到正轨。如果他指责你无理取闹,或者无视你的伤口,那么你就会更加难过,比倾诉前又加了一层伤,是不被理解关爱的伤。
你带着伤口到处索爱,寻求一个个你认为应该倾听关注你的人,却不断发现,别人的眼光闪躲,他不想理你,然后你学他,当有一天,他来找你倾诉时,你无视他,删除他。渐渐地,大家变得更加脆弱了。
真正的爱,是自给的。如果把爱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他对你好的时候,你就开心;当他对你不好的时候,你就崩溃,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记得之前听到一个邻居的故事。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妻,妻子得了病,瘦瘦弱弱的,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跑。听说她老公现在根本不理她了。她到处寻医问药,西医中医都看个遍,也不见好转。她每次都是孤零零地出门,满脸愁容,见人就唉声叹气。
前阵子听家里人说,她现在身体好了,脸色红润饱满,还找了份工作,大家都羡慕不已,很好奇她怎么治好病的。
原来是她遇到了良医。有一次她像以往那样去看中医,医生把脉之后问她:“孩子多大了?”“干嘛问我孩子呢,是我来看病的。”她没耐心地回答。“你就回答我,别管为什么。”她照实说了,接着她又把家庭情况大概跟中医说明了。中医面带微笑,说:“你该享福了。孩子这么大了,也不用你操太多心了,该吃吃该喝喝,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总因为生活一点小事烦恼,你的病就好了。”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怒发冲冠”,意思是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我们还常说一句话“气得我胃疼”。不良的情绪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是久病不愈的内在原因。上文那位邻居自从不再跟他丈夫索求爱,不再处处索求关注,她激发了内在的力量,自愈了。
如果生活中真的遇到了难解的心结,找一个愿意听你诉说,认真理解你的人倾听,我想已经治愈了一大半,那个人不一定是你的爱人、亲人、但是他一定是愿意给你正能量的人,即使是花钱找心理咨询师,也比一直跟身边的人较劲好得多。大部分人的常态是“缺爱”,又怎么分给你呢?
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觉得祥林嫂是少见的可怜。长大了才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活成了祥林嫂的模样,甚至自己某个时期也变成那样,反反复复地诉说自己的苦楚,可怜巴巴地祈求着别人的关爱。鲁迅先生不愧是文学大师,把人生常态刻画得逼真,把人性的弱点写得淋漓尽致。
渴望别人心疼,渴望别人问候,把自己变成一个弱者心态,得不到就会衍生出各种丑态。我想,与其渴望别人的爱,不如多瞧瞧自己,把自己变成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