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肖深刻的九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33220/answer/71364178
来源:知乎
首先, 让我们把介词分类,分清格的支配问题。
1.1. 只支配第三格的常用介词有:
aus, seit, mit, nach
von, bei, zu
außer, gegenüber
Dativ nur
用「两只老虎」的调,每行唱两遍,大家就能发现这样排列的伟大之处了。
1.2. 只支配第四格的常用介词用:
gegen, durch, ohne, um, für
简记为 gegen Douf(u)。这样还记不住的话,那就找块豆腐(Doufu)撞(gegen)死吧。
1.3. 既支配第三格又支配第四格的介词只有9个,表示在什么地方用第三格,表示到什么地方用第四格,即俗称的「静三动四」(这九个介词在动介搭配中如果不能按静三动四理解则原则上加第四格):
über, auf, in, unter, vor, an, hinter, neben, zwischen
这个有什么助记的句子呢?不用,画两个正方体就能够记住这9个介词了。
über 一个小球在一个立方体上方(英:over),auf 在立方体上面的面上,in 在里面,unter 在下面,vor 在前面,an 贴在垂直的面上(贴在立方体里面相当于天花板的那个面上也叫an),hinter 在后面,neben 一个立方体在另一个立方体旁边,zwischen 一个小球在两个立方体之间。
1.4. 只支配第二格的介词不用在动介搭配当中,本文从略。
其次,用弄懂介词的核心含义(本文假定读者都懂英语)。
aus和in是一对,in是「在(比较)封闭的空间里」,aus与in相对,词源上与英语out相关,意思是out of。
seit相当于英语的since。
mit和ohne是一对,相当于英语的with和without。
nach:往什么地方去(城市和国家等);寻求。
von相当于英语的from和of。相当于英语from的介词主要有aus和von。Faustregel:「在某某地方」用in的,「来自」用aus,否则用von。
von, bei, zu 三个是一组:von从某人那儿,bei在某人那儿,zu去某人那儿
bei:在某时候,在某地方(大地点附近),在某情况下
zu:基本相当于英语的to,尤其是在动介搭配中;方向;目的。
außer:基本相当于英语的except和besides。
gegenüber相当于英语的opposite,在……对面。
gegen基本相当于英语的against。
durch基本相当于英语的through。
um:围绕;为了(获得)
für:相当于英语的for。
über:相当于英语的over和about。
auf:在(比较)平的面上;与未来相关。
unter:基本相当于英语的under;在……之中(抽象概念,非封闭空间的情况)
vor:在……前面(表示原因的时候vor是「自然流露的」,aus是「出于」)
an要抽象理解:小的事物附着在大的、长的事物上。
hinter:在……后面
neben:抽象地看,如果两个事物可以等量齐观,「在……旁边」。
zwischen:在两个可以等量齐观的事物之间。
第三、要按照「搭配模式」来记。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
大家都知道记名词的时候要把冠词和名词合一块儿记,单数和复数连着记,比如:das Buch, die Bücher。但是记动介搭配的时候记忆格式就五花八门了,有的方式甚至是很拗口很不利于记忆的,比如sich freuen + auf + Akk.。鼠标什么的都要讲究人体工程学,记忆格式难道不需要讲究心理规律么?这个错不在大家,而是因为几乎所有教材都没有按「用法模式」来组织生词表,几乎所有语法书都没有按照「用法模式」来讲解用法。
那么什么是「用法模式Strukturformel」呢?Langenscheidt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词典(中国引进这本词典后加上了汉语翻译,命名为《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在正文前面的「用法说明」第九章里用了很大的篇幅解释了Strukturformel的概念(参见《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S.56-64)。我和《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的主要编撰者叶本度刘芳本夫妇一度关系走得很近,由于我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后来慢慢失去了联系,这是后话了。有次刘芳本教授随口说了句《朗氏》前面的说明很值得一读,我回去认真看了一遍,发现了「用法模式」,几乎痛哭流涕:我要早这么记就好了!于是我以Strukturformel的形式刷新了一遍记忆,并从此致力于大力推广Strukturformel的使用。
用法模式(Strukturformel)就是形如sich auf etwas freuen这种形式,人用jemand, jemandes, jemandem, jemanden四个格的四种形式(分别缩写为jd., js., jm., jn.),物用etwas,形容词用irgendwie做占位符(意思是somehow,并且提问相应的部分是用wie),静三用irgendwo,动四用irgendwohin,等等等等。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说「哦,原来就是这样啊,也没什么特别的」。举几个例子就明白厉害所在了。
sich über jn. ärgern 这个用法模式本身是有含义的,「对某人生气」,造句的时候非常方便,把占位符替换一下就行了,张口就来:Er hat sich sehr über seinen Bruder geärgert. 如果记成sich ärgern加über加第四格,这要造句的时候可得要反应好一会儿了,因为这种记法偏离实际的应用,德语、汉语和符号混用,语序也不恰当。实际上,后一种形式是各种书上最最普遍的形式。
sich auf etw. freuen 「对未来的事儿高兴;期待」,从逻辑上讲,可以期待物,也可以期待人,所以用法结构记成sich auf jn. freuen似乎更好,因为jemanden能显格。但是没必要这要改,因为确实auf etw.的频率更高一些,并且auf这种静三动四的介词不用在静三动四的场合的时候是加第四格的,不会产生难以判断格的情况。
sich anziehen 是「穿衣服」,sich etw. anziehen是「穿具体什么衣服」。如果统一按用法模式记,那sich的格是很容易判断的,只要出现形如sich etw. V.的形式(V.是动词),sich一定是第三格;而形如sich (PP) V.的形式(PP是介词短语)中,sich一定是第四格,除非这个动词本来就只支配第三格(如helfen)。
可以jn. zu etw. einladen,也可以jn. irgendwohin einladen。可以jn. anrufen,也可以bei jm. anrufen,进而可以推出irgendwo anrufen也可以。这样就把一个动词的用法理顺了。
为什么要把动词放在最后面呢?因为德语的短语是把动词放最后面的。那为什么德语的短语要把动词放最后面呢?因为这种语序非常常见。在完成时、不定式、从句、将来时、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中,实义动词都是放在最后的。所以Strukturformel把动词放最后,除非含有主语,比如etw. gefällt jm. (irgendwie)。
很多人在记忆用法的时候也用过etw., jm.等等这些东西,但是没有体系,没有一以贯之,语序有可能还是扭曲的,所以并没有成为称手的工具。很多人笔记上充满了诸如+, Akk. Dat.等符号。用Strukturformel是基本不需要标记第几格的。因为只加第三格或第四格的介词没有必要标记,并且静三动四的9个介词不用在静三动四的场合原则上是加第四格的,也用不着标记。
我把名词的单复数(如das Buch, die Bücher)和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模式(如sich auf etw. freuen)称之为德语学习者的基本功。如果我问「书」是什么,学生不可以只回答Buch,而是要回答das Buch。如果复数很常用,还得回答die Bücher。如果我问「期待」那个 怎么 表达,学生不可以只回答freuen或sich freuen,而是要回答sich auf etw. freuen或sich auf etw. gespannt sein。因为只回答Buch, freuen之类的,自己表达的时候很可能用不准这些词,或者脑子里一片空白。当然,我基本不用翻译的方式考学生。
有了用法模式的概念,就会明白,记单词不是记词形,而是要记用法,最好还在例句中体会一下。也就会明白,用单词量来衡量语言水平是不可靠的,更可靠一点是用「用法模式量」。比如etw./jn./sich vorstellen可以算一个量,因为逻辑上可以介绍某物,也可以介绍某人,还可以介绍自己;sich etw. vorstellen算一个量,因为「设想,想象」是另一个用法了。
用「用法模式」结合前面介词用法的总结可以完美地解决提问者所关心的「背德语单词有何技巧,特别是后面要加上介词的德语单词?」,比如:
sich für etw. interessieren
an etw. interessiert sein
Interesse an etw. haben
记住这三个用法模式,那么这些词「加不加sich,sich是第几格,加不加介词,介词加第几格?」全部解决了。sich für etw. interessieren中,sich是第四格,因为不是sich etw.的形式;für加第四格,因为für只加第四格。an etw. interessiert sein和Interesse an etw. haben中的an都是加第三格,因为an是静三动四的九个介词之一,并且可以类比静三去理解(附着在……上)。同理,an etw. teilnehmen中的an也是加第三格(Teil an 一个第三格)。但是an jn. denken中an加第四格,因为这里无法用静三动四去理解,那么这样的介词就加第四格。
如果用法结构积累了很多,还会在里面发现一些规律,更加方便记忆。反义和近义的词它们的用法结构一般是一致的,例如:sich bei jm. für etw. entschuldigen / bedanken, nach etw. aussehen / riechen / klingen。
没用用法模式,各种模糊含混,各种牵丝绊藤,各种不确定。用了用法模式,会发现德语根本没有那么难学,世界一下美好了很多。
还有一些动词与介词an, in, auf连用时,若介词表示一种静止状态,即回答wo(在哪里)的问题时,介词就支配第三格;若表示一种动向,即回答wohin(往哪里去)的问题时,就支配第四格。可是,有些情况若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就无法理解。例如,在Er nimmt ihn als Schwiegersohn in seine Familie auf.(他把他作为女婿接纳到家中)和Er nimmt ihn als Besucher in seiner Familie gut auf.(他把他作为客人友好地在家中接待),介词in在这两句中都表示一种动向,但在后一句中,它却支配第三格。
凡此种种疑难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单靠几本德语语法书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何况国内迄今已出版的德语语法书上还没有阐明过这些问题,所以,还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熟能生巧地掌握它。
在Er nimmt ihn als Schwiegersohn in seine Familie auf.中,in seine Familie是动四,「接纳到家庭里面去」嘛。在Er nimmt ihn als Besucher in seiner Familie gut auf.中,in seiner Familie是静三,「在家中接待」。这又什么「困扰,百思不得其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