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高三学子:
展信佳。当书本烙印上时间的痕迹,落红再次滋养了生机,又有一批学生们即将离开相处三年的高中校园,走向考场,走向社会,走向梦想中的学堂。
一年前,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此时,正在为人生中的第一次抉择而奋战;一年后,你们将为人生中的第二次抉择落笔。
这一年,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在简书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简友们,也期待看到你们放下笔时从容的神色。
家长对我们说,学习可能不是唯一的道路,但绝对是最简单的道路,我认为并不尽然。
达尔文告诉我们,生物的变异没有方向性,是自然选择引导它们进化成最能适应环境的样子。
而我们,将告诉大家,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绝对的难易。
社会不是理想模型,任何指标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正态分布,磨平棱角也不一定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唯一方式。
既然如此,家长何必操心孩子的学习呢?无非是想让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
而孩子走过的路,他们自己最清楚。父辈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孩子,我们的想法也不一定切实可行。
背诵那些诗文的意义,真的是所谓的陶养情操吗?
但没有这些靠努力换来的成绩,怎么将不同种类的人才区分开呢?
人才的种类与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吗?
所谓的开放性试题,有没有潜在的限制条件?
这些问题,如果去询问家长,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说实话,背东西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成绩
应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如果大家都去读研究生,都做高等人才,谁去工厂搬砖?
没有绝对自由的问题,考题的意义就是为了区分对错
家长的视野,真的比我们广阔吗?
人生阅历和年龄满足统计学上的正相关?
有光明就一定有黑暗?
他们可能不知道,高考之外,还有很多条道路。
不知道,原画设计很赚钱。
不知道,体育生挥洒在运动场上的汗水。
不知道,自学也能成才。
无论选择了哪条道路,无悔,足矣。
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态度,坚持自己的选择。
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在过程中收获了许多。
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眼中的孩子,要告诉大家的。
第二次抉择,而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高等教育,而不是必定通向成功的教育。
经验,而不是命令。
古代有科举,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科举梦。
那些写下千古名篇的诗文大家,学生们可能会恨他们“情感过于丰富”,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入了教材。
但当你独坐在江心的一叶扁舟中,欣赏圆月,静听蝉鸣时,心里是否会涌起相同的冲动?
当你拿起笔时,无论是否沉着,都能有一份信念;
将最后一个答案涂写到答题卡上后,无论是否从容,都会有一丝释然。
不同的是你的态度,是你选择的道路,是你对社会的理解,你对自身的认同。
是你对烟火人间的向往,或是对烟雨江南的留恋。
这,是我们的答卷。
这,是我们的答卷!
全体简友 此致
2022 年 6 月 4 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