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些文章读起来就觉得干巴巴的,没有色彩,有些文章呢就引人入胜,越看越觉得喜欢,造成这两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前者的文章缺少了灵魂,就是我们常说的素材。
掌握素材多的人,写文章的时候,他总能找到合适的故事句子和案列去表达,使文章有活力。而掌握素材少的人呢,只能干巴巴的去讲述一个道理,那怕道理讲得很透彻,也激不起读者内心的波澜,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很差。
反过来很多人就会说了,那些有名的作家,大都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做素材,写出的文章可读性高,而自己生活中哪里来的那么多经历做素材。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素材必然来自于生活,而平时生活中,生活经历少,但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必然拥有丰富的素材,而她们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想要写作的你,也必须积累素材,而生活中素材来源,有以下两个小习惯:
1、具备敏锐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为什么要具备敏锐思考的意识,因为你既然决定了写文章,你便不是昨天的你,所以你应该时常进行观察、思考,将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故事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变成能为己所用的东西。
2、随时进行记录的习惯。当你敏锐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之后,你需要动手将素材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以后这个素材才能真正的为你所用。
拥有上述两个习惯之后,就要开始打造自己的素材库,打造自己的素材库有很多用处:1、主动将自己的意识调整到待机状态,随时实地收录周边的小故事;
2、为自己以后的文章做准备,这样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
3、可以经常温故而知新,不用担心自己没素材。
打造自己的素材库,主要是记录些什么东西呢?
1、有启发的人和事。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大量的用到人和事,自己拥有素材库,文章里就拥有了可用的素材。
2、经典的句子、段落和言论,或者是名人的句子、段落、言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些时候写文章的时,你加上这些经典的东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应注意一点引用名人的东西或别人的东西,应当注明出处。
素材库里的素材来源除了自己和身边的事儿,也可以是视频,书籍和网络,利用一切可以收集到素材的手段收集素材,看到故事的时候,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自己要用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故事拿来用。
比如今天我就在网上看到一句,“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一朵雪花都不是无辜的。”这话也是我最近要用来形容中国疫情发生的时候,各国都在观望中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现在中国疫情已经控制住,各国疫情却不断爆发。
这句话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因为那时候没有积累素材的想法,后来很想借用这句话,但是不知道这话到底是怎么说的,直到今天再次看见,才记录了下来。
写文章时采用的素材,要经过部分删除、情节打散、重组等处理,如拍电视剧、拍电影一样,要将情节处理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者是直击别人的内心,让别人也有同心感等,这样的文章才有读点。
很多朋友有了素材之后写文章就会这样开头,我有一个朋友怎么怎么地,很多人也会觉得很疑惑,开玩笑说,你哪里来的那么多朋友,故事是编的吧?大家觉得写文章一定要用自己的经历,偏偏自己没什么经历,就被误认为是捏造,但其实写作是一个源于真实又超出真实的过程,我们写作需要把大量冗余信息剔除,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