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
照亮世界的一角。
——刘同
呦,想不到你还有这爱好呢古话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给人思想精神的解放。
现世的人们追求及时行乐,追求断舍离的减法式生活,绝不拘泥于生活的苟且,他们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们说生活不只有当下应当还有远方。
读万卷书方才能行万里路,没有谁的人生可以跳象棋,内心丰腴的人尚且才懂敦煌戈壁的绝美,五大三粗之人只晓吃了满嘴黄沙,风尘仆仆,洞察不到绝色之美却还痛于几张红色钞票气不打一处来。又或是四月的江南,烟雨绵绵,谁道吟“一别西湖,又是江南烟雨”,又谁道嚷:“这雨几时才能停。”
网友评论董卿时用了这么一句话“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藏匿于骨中,而诗意则融于心中,饱览群书,喜于阅读之人才懂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因为远方有更好的自己。而那些手持相机慌张且胡乱拍照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痛不痒的留下“到此一游”的足迹,他们的生活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
社会错综复杂,人与人的学识秉性不尽相同,又恰巧生活并不公平待人,没有以“物以类聚”的群体法则为我们筛选朋友,有时候你那些小小爱好真的会显得那么咋眼和不合群。
孤独的人并不孤独,只是各自散落在天边。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大需要层次理论,分别是: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归属于爱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远离那些嘲笑,将你看做异类的人,人的认知水平一旦固化将会很难再改变,所以我们才很难去影响、改变他人,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需要都仅在低级层次需要(即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上打转,而人又是群居动物:人最重要的,最珍贵的记忆,都不是独自一个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藏身云端。所以当个体处在一个较低档次的环境中时往往也会降低自我标准,由此来更好的适应群体。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不无道理。
如今,社会风气愈加出离,人心也愈加浮躁,读书变成了学生和学者们的专利,成功学,赚钱宝典等经不起推敲的书籍也愈加层出不穷,对于金钱的收割显露出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书,阅读真的成为了一件奢侈品。
大多数的国人是没有阅读的习惯的,有的人一生真的就只在低层次需求上徘徊,而有的人下班后放松娱乐的方式也是只有追剧、打游戏。任何选择只要是心甘情愿的我们都无权干涉,但就总有人喜欢不经意间扼杀他人的喜好。
讲真这个故事应该很常见,阅读这件事是不分人的,有的孩子或许成绩很差,但却一直保持着读书这个习惯,当他进入职业学校他痴迷小说,保持阅读的这种习惯时,他的这种行为是与很多不学无术的小孩格格不入的,他的朋友们会拍着他的肩嬉笑又略带看外星人式的眼神对他说:“现在又不考语文了,看这个玩意儿干嘛,走出去撸串儿。”接着旁边几个朋友再嬉笑,看书这件事就彻底变成了假正经。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也刚过去不久,让人意料之外的,冠军是一位外卖小哥,连北大硕士也被他击败。而他虽不为学者但却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年少因一句有关西湖的诗词便一直对西湖心有向往。但有人偏就说“背那么多诗能干嘛,还不是要送外卖。”
为什么我劝你离开这种人,阅读添的是一种诗意,带来的是不一样的眼界和思维。《欢乐颂》里面的安迪就一直信奉一个准则: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一个人狭隘的见解你是不管怎么和他理论都是讲不通的。远离这群人,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结交几个书友,交换思想的同时,身体和灵魂其实早就在路上了。
一个只会搞金融的国家是走不长远的,纵看德国和犹太人,为什么德国高度文明,社会福利如此之好,又为何饱经历史沧桑的犹太人依然能顽强不倒,又为何诺奖的得主多出自犹太人,从来没有谁比谁更聪明的天赋,只有谁比谁更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你可以在德国街头随处便可见借阅式书柜,而且每一个德国人家庭的客厅里必然会有一个巨大的书籍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同样在犹太人的生活里大街上,公交,地铁上人手一本书籍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在他们的生活中,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风潮,全民阅读。通过阅读,形成思考,内化为他们看待世界的第二双眼睛。
为什么我希望你保持阅读的习惯,希望你远离嘲笑喜欢阅读的人。当我们尚在年轻之时,朋友,琐事,手机等还能带给我们带来打发无聊时间的刺激,但人一旦老去,手不灵腿不便,眼不清耳不楚,难以接受新异事物时,无聊与空虚便也趁机席卷而来,到那时闭上眼睛回忆起“一别西湖,又是江南烟雨”心中诗意涌来,整个人仿佛身处江南,听淅淅落雨又该是怎样一翻景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