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耒吟稿》前言
顾 冰
前几日,薛春长从微信中给我发来其父电子版《负耒吟稿》,诚约我为诗集作跋。我因患白内障眼疾及糖尿病,致视力微弱,加上不习惯用手机,因此,阅之眇眇忽忽,甚是吃力。但看着看着,那一行行沉博绝丽的诗句,仿佛在我的眼前展现一幅现代踏歌图,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重又回到那个睽违半个多世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捧着的吟稿,再也放不下了。
我和《负耒吟稿》作者薛公先生,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一一舜山脚下,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处山山水水,每一块田畴阡陌,也了解故地盈千累万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因而对薛公的诗作,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交融感。再是我与春长兄初中同班同桌三年,性情相似,志趣相投,六十多年前,我就听春长兄时常讲起,其父诗画之不凡造诣,素有仰戴之心,但终未能领略,而今有这个欣赏、学习的机会,理当在所不辞。
我的故乡舜过山,历史厚重,文脉昌兴。传说4000多年前的舜,在此率众拓垦,教化桑梓。后人将这儿的一座山称作舜山,山下北通长江,南达太湖的一条河名舜河。春秋时三让王位的人文始祖季札,亦在此躬耕,并终老于此。薛公先生的家粮庄姚荡里,就在舜山脚下,舜河之畔。顾族祠堂与姚荡里紧紧相邻,一线之隔,乡曲之情,能不深厚!
“炼句炼丹终未已,学书学剑二无成”。这是薛公先生在诗《八十三岁》中的二句谦辞。究其薛公先生,一生学书学剑,卒成大儒大贤。书者,儒也。薛公先生幼年便拜名师门下,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既通诗,又善画,留下了许多上乘传世之作。剑者,勇也。薛公先生年轻时代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孜孜以求,为建立新中国和家乡教育事业,功垂竹帛。
薛公先生的诗,深采唐诗宋词之精博,兼具婉约豪放之诗风,读之,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是它的画面美。翻开吟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画卷。“龙驭千秋去不还,唯传遗迹舜过山”。这是诗《舜山》中的二句,薛公先生生在舜山,自然对舜山怀有特殊情感,因而在吟稿中多次出现。对我来说,倍感亲切,舜山,同样留存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那山,不算太高,与东南的秦望山遥遥相对,山上有庙宇,舜井,漫山茂林秀竹,景色秀丽,那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如今,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已成了乡村游的胜地。在诗人笔下,荷花浪也赋予了美的精魂。诗人曰:“三月荷花浪,满田艳艳红。采花专酿蜜,簇集闹黄蜂”。从前,每到春天,荷花郎连天相接,好似天上落下的红霞,成群的蜜蜂绕飞在花丛里,放眼四野,花团锦簇,花香四溢,看得人连心都要醉了,可惜它已成久远的梦境,如今已经不见了。我还想,荷花浪在不计其数的草木中,身份最为卑微,作者不写华贵的牡丹,也不写冷艳的梅花,却对荷花浪大加礼赞,可见诗人是一个饱含感恩之心的人,因为,在上世纪困难时期,正是有了它,我们才得以充饥果腹,活了下来,懂得知恩图报的人,是值得推崇的人,也是最值得深交的人。养蚕也是家乡的主要农事,那时河堤上,池塘边,遍种桑树,经一场春雨滋养,翠绿的桑叶片片,紫红的桑果串串,家家养蚕,老幼齐乐,此情此景,在书中也有诗可循。“时届清和好育蚕,采桑陌上竞携篮,满篓茧子行销去,姊妹双双互换担”。这诗就是描绘的这一情景,它帮我唤起了童年美好的回忆,瞬间,暖暖的乡愁,便充盈在我的心间。“采石工人日夜忙,烟尘如雾半空扬。青山变作摇钱树,落下黄金富地方”。此诗又是表现舜山特有的旧时风光。上个世纪后半期,为了城市建设,这里炸山的炮声隆隆不绝于耳,运石的船只日夜穿梭不停,采石工人备尝辛苦,而今为了保护环境,早已停止了采石,但这诗让我们想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应忘记过去。对于乡村民俗,最让我忘不掉的,是每年春季各处的节场,因为每到这天,路上熙来攘往,节场人声鼎沸,家家宴宾朋,村村飘酒香,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既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这种思乡情结浓得怎么能化得开。舜山周围节场就有二月初二,清明和三月十八。吟稿中对这个节日,也有真切的反映。有诗曰:“三月烟花自古今,万人纷至集禅林,家家酒席喧宾客,此刻光阴足算金”。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被诗作所渲染的画面美所感染吧。
其次,是它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境是指外在的客观景物,意是创作者对这些形象的认识和感受。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生的体验和价值观,这感情或热烈,或悲壮,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吟稿中既有欢乐的意境美,又有悲愤的意境美。前者,有大量篇幅的农家乐,亲友乐,读之,不免与之同乐其中而令人陶醉,后者则有为国盛衰之忧愤,抱负不得施展之伤痛,吟罢,又不禁被深深触动而感奋不已。这样的诗作不乏范例。如开篇就是一首故乡近貌,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派梦幻般的家乡原始风光,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你看,“清溪东去路迢迢,住近青山一里遥。亲友乍来不知处,溪边忙问太平桥”。其景其情,与借问酒家何处有,松下问童子的意境,何其相似,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薛公先生也苦中作乐,寄情山水田园,有着陶渊明一样的乐观人生态度。他作诗道:“小园开地二三弓,栽得诸花四季红。对影举杯充近问,折枝插案赏清供。平添娇态滋晓露,暗送幽香仗好风。为与吟魂连血脉,嫣然情在不言中”。试想,在竹篱围起的小院,鲜花竞妍,花香蝶飞,主人折下花枝,插在案头,幽香暗送,伴着墨香,诗人完全沉浸在自我闲适恬淡的天地里,那是一种怎样的闲情逸趣,难怪主人乐而忘忧,心悦神怡,尽在不言之中。薛公先生,在苍颜之时,还陡添许多天伦之乐。吟稿中有一首词《如梦令幼孙》:“苹果模样脸貌,让梨年纪才到。婆婆喜欢心,拷问是何生肖。龙宝,龙宝,名汝镇恶可好?”字里行间,舐犊之情溢于言表,一个慈眉善目,弄孙含饴的福翁形象,跃然纸上。此外,还有送外甥赴美,到常州女儿春秀家等诗,不一而足。薛公先生还重友厚情,为此,也给他带来不少人生快乐。梅鹤征,曾任三河口中学校长,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与薛公先生是金石至交,也是我的老师。在梅校长最至暗的时光,薛公先生不顾被牵连的政治风险,经常去看望他,俩人谈心境,谈诗画,谈未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诗作。其中有一首《赠梅鹤征》,他写道:“良辰欢聚话襟期,犹记庚申麦熟时。为佐鸿鳞探近好,儒毫试写雪霜枝”。薛公先生的高贵品格于此可见一斑。不忘旧友,冒险探友,以心待友,正是因为他人美,写出的诗才美,读者心里也美。这是热烈的美,吟稿还有大量悲壮的美。有道是,愤怒出诗人,这怒,非鲁者之怒气,而是诗人如火的激情,如海的深情。薛公先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是感情丰富的人。他一生迍轗,年轻时,怀有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但也历经众多苦难,解放前,他因为从事我党的地下工作,被侵华日军抓捕,侥幸死里逃生,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又受到不公正对待,严重摧残了他的身心,不免慨叹世事不公,空有抱负,终生郁郁不得志而内心苦闷,但他仍苦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在诗中愤言:“庚寅谪世不逢辰,迟暮堪伤秋代春。九死未忘怀故国,一生所急恤黎民”。即使在垂暮之年,他还期冀当年“扬鞭冲破飞尘影,拔剑震来砍地声”,恨不得时光倒流,跃马疆场,杀敌立功,一片丹心可鉴。他还时刻关注着祖国的统一大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有诗曰:“密云本有为霖意,苦海深怀彼岸情。借问琅嬛何处洞,仗谁凿道许通行”。我坚信,终有那一天,宝岛会回到母亲的怀抱,那时,薛公先生将含笑九泉。他爱憎分明,仗义执言,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多次给予无情有力的鞭挞。如,邗江一七旬老妇,年轻时守寡,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但子女不孝,老来无人赡养,无处栖身,被逼投江,诗人闻之义愤填膺,奋笔写下:“抚孤守寡剧艰辛,白首江心葬厥身。何日得凭三尺法,来为海底把冤伸”。读到此,我想象作者一定拍案而起,声泪俱下,我也禁不住泪洒诗笺,跟着诗人一道悲愤感伤,这何尝不是一种凄美的文学享受!
除此, 吟稿还富有韵律美、语言美等诸多特色,使吟稿更加妙不可言,熠熠生辉,由于篇幅所限,只得挂一漏万,忍痛割略,请读者细细品味和赏鉴。
读罢吟稿,掩卷沉思,薛公先生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辛,在那样困苦的日子里,他仍痴心不改,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留下了这些精品佳作,可谓难能可贵。但自他1998年辞世至今,已过去了25年,这些诗稿能保存了下来,他的后人也实属不易,一定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询问中得知,果不其然,春长兄说,令尊的诗稿汗牛充栋,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负痛散失了大部,现存的仅为百分之十不到。父亲作古后,他为了生计四处流离转徙,后从老家移居到了苏州,屡次迁居,其它物品可以舍弃,但这些书稿,他视若至宝,走到哪,就带到那。其中艰辛,一言难尽。如果你了解了这些,难道你能不为之动容,不急于一赌为快?
文脉庚续,荫泽子孙。薛公先生一生醉心于诗画中耕耘,著作等身,其子孙亦本枝百世。受父陶染,其子春长酷爱诗书,从青年至老年,锲而不舍买书、剪报、写日记,而今拥书二万,成了著名的苏州藏书家。杜甫诗曰:“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春长兄历经数十年千辛万苦,将其父现今仅剩的诗稿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并践诺子偿父愿,春去秋来,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不懈归集整理,使巜负耒吟稿》即将闻世,流传千古,是一件好事,喜事,孝事,可喜可贺,值得大书特书!它为后人提供了又一极佳的文学营养,能慰藉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引导人生,如若你有兴趣了解舜山文化和当地民情民风,也不失为寻踪追远之绝佳读本,会对你极有裨益。我相信,你读了一定会喜欢它,珍爱它!
最后,赋七绝一首,以表达我对薛公先生高山仰止之情,作为此文的结尾。
七绝 咏薛公
一世宏才学剑书,
诗盈四海与五湖。
秦皇舜过何曾忘,
垂立长思劲草庐。
注一:秦望舜过为薛公先生故土的二座山,即秦望山、舜过山。秦望山,相传秦始皇当年登临山巅,遥望舜过山,不禁肃然起敬,垂手而立,此山遂命为秦望山。
注二:劲草庐为薛公字号。
2023.9.28于常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