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先秦】佚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赏析: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是说有二个黄口小儿,在争执一天之中太阳什么时候离人最近。恰逢孔老夫子路过就征求他的意思,遗憾的是孔老师也答不上来,最终遭小儿讥笑尴尬而走。
“孔子不能决也。”夫子答不上来,但没有不懂装懂,这也印正了孔子倡导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好学法则。虽是博学多才的圣人君子,但并不代表就能远通今古、知晓万物。人有点尴尬,但心胸却是明亮得很。
此文重点在小儿们辩答中,问题虽是日常天文知识,但其观察力、想像力却非常人所及。他们不是简简单单的争吵远近,而是会用思考去一探究竟,并对事物提出不同的观点论述。例如文中小儿感受到的“沧沧凉凉”、“近热远凉”,这是身体肌肤的感受;又比如“大如车盖,则如盘盂”。则充分体现了观察力、想象力,将未可触及的事物转化成更有说服力的对比事实。
观古思今。拿当今的小学生思维来说,如果他们对水为什么会结冰,又为什么会形成蒸汽而升空,恐怕大多小朋友只会问“为什么”?或许现在连想都不用多想,问都不用多问,因为课堂上、媒体上都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原理、变化原故。这些常识轻而易举获得,这些知识不加思索就能接受,这样的固定灌输肯定会利弊皆有。
再看看我们当下热衷的文学著作,初学者写景写物,写人写事,大多描写都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即便是观察也只会用片面的视角,局限的思索,去书写去描述。或许会添加些形容、动词,而能达成文中小儿们的洞察心,体会感,想像力,则如寥若晨星,不可多得。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网上也有段笑话谈论人们旅游趣事,说: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知道。话糙理不粗,正是形象嘲讽人们旅游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观看风景名胜不关注历史典故。
这篇短文最大的亮点,就是两个小儿的辩论能力雄厚。他们的辩答言辞简洁,引用确实,比喻生动,论证确凿,作为百字散文实属经典之作。
写在最后有必要进行科普,一天之中究竟太阳最近在什么时候,答案就是:因为公转、自转等轨迹运动,一天之中,远近并没有定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