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鲍鹏山教授的《被误解的孔子》。其中有一篇是《孔子是个官迷吗?》,觉得很有点启发:文章开头作者讲,有一次被记者问:“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
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回答的:
曾经有一次,我接受一位年轻记者采访,记者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愤怒而愕然。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
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从而造成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一种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从一些人的“观点”,成了一个人人承认并皆知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
事实是什么呢?
看清问题,才能把问题答好。事实与观点要分开,是谁的观点?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一句比较平常的话,结果鲍老师就看出其中有问题?很多人提问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结论。这样你再讲不同观点,一般人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他已经有了成见,只是让承认他的观点,赞同他的观点。
而有效的方法,是在宏观上,先确认这只是他的观点的,而不是事实。这样后面他才能再听你的观点与你为观点提出的论据。再看论证的有效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