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个作文怎么写?

这个作文怎么写?

作者: 中远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0:13 被阅读0次

    近日,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媒体关注,纷纷报道;网友关注,纷纷发表意见;邻居朋友关注,嘘寒问暖;百度一下,有关内容100多条。一件普通的事,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

    请你思考,分析,并写出你的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

    1、这个题目分两个部分,第一是材料部分;第二是要求部分,在要求部分,命题人先引导,再规范,后禁止,严厉程度逐步加深;尽管是老调重弹,但还是要对“明确文体”四个字引起重视;如果考生确定进行议论文写作,那就要论点清晰,论证逻辑,论据丰富,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2、再看这个题目的材料部分。材料部分共分三层,前两层分别用句号作结,第三层以问号收尾。第一层是在讲最近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第二层讲的是这件事情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层进行追问“被关注的原因”。三个层次的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考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此一件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3、考生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关注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如果,考生不去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目光一直凝聚在“博士生帮父母扫马路”这件事上,不断去追问“博士生为什么帮父母扫马路”“博士生扫马路有没有价值”“博士生任由父母扫马路自己去上学有没有道理”“孝心到底怎样去表达”等等问题自然就是答非所问。

    4、再回到第二个问题“如此一件普通的事情,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

    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两个要素,一个是“这件事情”,一个是“人们”。也就是说,问题的最终产生涉及的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再换句话说,“事情”不变,“人们”改变,不再是中国人中国媒体中国网民,换成西方媒体,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了;或者,“人们”不变,“事情”改变,不是“博士生扫马路”而是“中专生帮父母扫马路”“博士生帮父母买房子”,这个 问题同样不复存在。所以,考生,就要在这两个元素上分别发力,探究其互动的深层原因。

    5、“这件事情”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一是博士生的身份,博士生在当下中国虽不至于是稀缺产品,但一定是高级产品,是这个社会中受人尊敬的知识的承载者,也寄托了社会的发展希望;一是扫马路,扫马路是最没有知识含量的工种之一,是社会大众公认的最为普通的工作之一;二者结合,自然产生强烈落差,有了戏剧性的效果;以最富有创造力的主体去从事最无创造性的活动,事件的弹性与张力瞬间产生。更何况,“博士生”与“扫马路”构成联系的最终纽带是“帮父母”。“帮父母”做事,是人之本性,是道德伦理,是毋庸置疑的为人根本,但是在商业大潮金钱至上的时代洪流中,人伦缺失,道德沦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和父母在一起”这个人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奢侈化的存在。如此残酷现实中,有人能享受这个权利,能履行这个义务,自然就会获得社会众多的关注。

    6、再看“人们”。“邻居朋友”为什么关注?这是人之常情,是友情,是亲情,是大家长期共同生活,经常联系自发的反应;“网民”为什么关注?因为博士实现了自己回报父母,陪伴父母的愿望,因为地位再高,水平再高,在父母面前都依然是儿子,是孩子,是应当回报的主体;“媒体”纷纷聚焦, 功利地来说,是基于新闻本身的价值,是基于商业上的点击量,当然,更有的是媒体的社会正义感,是道德的力量,是对当下社会伦理的沦丧的呼唤,是对社会美好品德的召唤,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7、综上所述,“一件普通的事,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道理很简单,既是源于事件本身的戏剧性,也是源于人们心中的善良与爱,对孝道的尊重与肯定,对人伦美好品德的向往与呼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礼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个作文怎么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u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