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父母都有健忘症!忘记了读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过厌学的心理,比一比如今的孩子升学的压力,再问一问自己:读书苦吗?
前段时间,抖音上一位母亲带女儿捡垃圾的视频火了。这两天,一位父亲让儿子去工地搬砖的视频又火了。曾经的我,也因为厌学干过农活、进过工地。曾经的你,也许也受到过如此的“体验”教育。
为什么让孩子读书,非得用这样的方式把他们“逼”进学校呢?为什么这种方式,能让千千万万的父母共鸣呢?
因为这是我们父辈一直在沿用的教育方式,粗犷、简单、有效。一代代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变成了曾经自己“讨厌”的人。
读书有多苦?我现在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但我清楚记得,在上大学后的十几年里,我的噩梦场景都是在做题、高考。
高中的那段岁月,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更让我痛苦的是看见父母的眼神和他们没日没夜劳作的身影。为了他们(当时的想法),我咬牙挺进了大学,然后好好放纵4年。
在很多父母眼里,通过“体验”生活,让孩子回到学校,考个大学就算成功了,在孩子更大一点自然会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出生社会后,最大的后悔就是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好好读书。
这群后悔的人,有被“逼”回学校读假书的,有没尽全力的,也有“体验教育”失败的。
同样是在抖音,一位男孩不愿去上学,妈妈让他到工地抹水泥,结果过了一个月都没想回去,还非常勤快,都快成熟练工了。
以苦累逼迫孩子回学校的“体验”教育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由于“幸存者偏差”,大家往往只会看到成功的案例,现实中失败的案例其实也很多。
我的堂弟,初三就不想读书了。父母为了让他体验一下打工的苦,就让熟人带着去一家火锅店学配菜。
看似轻松的活儿,确实让我堂弟体验到了“辛苦”。没干多少天,就老老实实回学校了。
在学校又读了两年后,堂弟又不想读,死活不读,各种逃学、打架、跟校外人员厮混。父母道理讲不通,故技重施,给他下狠料,让他去一家汽车修理厂打下手,想把他好好“教育”一翻。
本想着修车那么累,还日夜颠倒,我堂弟会干不了多久。但是他们失望了,我堂弟如鱼入海,干得有滋有味,虽然很累,但是自己很自由,没活儿的时候就打游戏,自己还不用向家里要钱,觉得这才是他想要的。
就这样,我堂弟辍学了。如今他成为行业里的大师傅,成了家、生了娃、买了大房子。
现在他的工作依然很辛苦,他也早已明白当初父母的用心,但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该受的苦就只能好好受着。问及孩子的教育,他毫不犹豫说要让孩子不走自己的老路,一定要好好读书,让孩子多一些选择。
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每个父母的想法都一样。但孩子大多在当时都不能体会到。
“体验”生活,只是手段,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一定能get到他们的快感,如果读书真的让他们痛苦不堪,说不定“体验”反而让他们觉得舒畅。
所以,这种“体验”更多的成分是让孩子明白父母省吃俭用、加班加点、早出晚归的艰辛,明白父母苦口婆心、千方百计让他们读书的良苦用心。
孩子明白了,可能就老老实实回学校了,但也可能存在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和烦恼而选择辍学的情况。
所以,这种方法在教育孩子,让他们知道读书的意义和乐趣方面短板明显,埋下读死书、读假书、读苦书的隐患。
从选择以这种方式“逼”孩子回学校就能看出,其实很多父母是没招了,因为苦口婆心地说教,孩子们已经免疫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你认为读书“轻松”干活“累”的时候,就已经与孩子产生了隔离;当你选择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也已经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人。再次扪心问问自己:“读书苦吗?”
如果苦,请你帮孩子找到快乐学习的意义,因为解除这种苦,只有乐对症,而不是累。苦中作乐、痛并快乐才是打开成长之门的正确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