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曾国藩家书》
作者:[清]曾国藩
出版单位:吉林文史出版社

阅读时间:4月16日
阅读内容:修身篇
读书笔记: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恒营专人来,接弟各一信并季所寄干鱼,喜慰之至。久不见此物,两弟各寄一次,从此山人足鱼矣。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惧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信亦平和温雅,远胜往年傲岸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诰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余于初六日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惟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各后辈常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这封信是接着九月二十三日的信写的,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弟弟的教导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曾国荃收到信后“痛自引咎,惧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虽然不知道弟弟是真的会从此改过还只是口头上说说,但曾国藩很懂得激励的作用,他立刻说如果弟弟真能做到的话那真是弟弟“终身载福之道”和“吾家之幸”。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曾国藩用祖父星冈公的遗训和古代恶人的例子再次强调了“傲”的坏处。戒傲就是要谦虚,谦虚的人往往待人和善,懂得谦让。谦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和品德。骄傲的人仗着自己的才华处处炫耀,鄙视他人,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鄙陋,而且还会招致他人的厌恶甚至怨恨。而谦虚的人无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都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支持,从而使自己的道路越来越顺遂。曾国藩自己就是谦虚不傲的典范,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来不因此高傲自大。后人在评价曾国藩时说,他从来不因为才智而骄矜自满,无论和什么人接触都很谦虚谨慎,从来不怠慢他人;在私事上小心翼翼,在公事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疏忽。曾国藩生活的时期正值清廷衰落,京城中八旗子弟的堕落,使他更加警惕“惰”字的危害,因此他还在信中嘱咐弟弟们一定要戒除惰性。曾国藩认为,懒惰会导致无恒,而无恒则会导致失败。最后,曾国藩再次强调,军事之败和巨室之败都是由于傲或惰导致的,让弟弟们一定要戒除这两个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