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
接触“玛丽苏”这个词的时候,我还是小升初的阶段,每年暑假最喜欢的莫过于湖南卫视的偶像连续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绿光森林》等等堪比当年80后的《情深深雨蒙蒙》《xx女郎》。尽管还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玛丽苏剧情,但我们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甚至幻想着有一天成为善良勇敢经历挫折却有男主宠爱的主角(不要说你没有)。年岁渐长,补习高考写作业,为能考上好大学逐渐填满我们的生活。玛丽苏越来越远,甚至不需要被告知为什么,我们自己就学会了认清现实。
以至于成年后,回想起当年父母不停地劝导“好好读书不要早恋”,回想起那些学生时代的懵懂感情,有一丝羡慕也有一丝遗憾,羡慕单纯无知,遗憾早些年为什么要那么乖,甚至不尝试一下小心翼翼的感情。
成年人的世界里,玛丽苏只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却能让人暂时得到一丝快乐。哪怕霸道总裁碰到你的几率为0,哪怕富家少爷他妈都不认识你。但玛丽苏又是快乐的,有时候甚至美好得让人从心底开始起来憧憬。
就好像那年,等着女主回信等了一年的诺亚,最后一封信寄出之前,他依然充满着希望。
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剧情变充满了甜腻的玛丽苏味道。比如爬上高高的摩天轮告诉她:我想和你约会date with me,再到第二次见面移不开的目光和坚定的语气,再到偷偷支棱好友四个人一起看电影。女主终于在电影散场后想和诺亚走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上,轻声告诉他心底里其实最喜欢画画。顺从惯了富家少女的成长道路,穷小子的浪漫让她看清了自己想要的,又不可得的自由。
年轻的爱情就像盛夏的花朵一样,尽管青涩,但开的热烈。他们每天都在一起,有时候也会争吵,但最终又热烈的和好。富家少女的爸妈看出女儿逐渐投入这段感情,越来越深,甚至忘了他们只是来度假,于是在邀约诺亚共进午餐时,终于提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有的人注定要在纽约的大学里享受教育,而有的人只能在伐木场卖着体力。尽管父母的提醒没能阻止爱情,但最终在他们交出宝贵第一次之前,他们还是分手了。
诺亚在她离开后每天都给她写信,后悔当初分手,害怕再也不能见到他。第364封信没有任何回音后,他决定开启新生活,去城里施工,参军,散失好友,回归家乡,修建房屋,失去父亲。他的父亲给他买下了那栋充满爱情回忆的旧舍,而他的余生就想把它建成和少女曾共同期望的家。
而在这同一时间线上,女主则过上了顺利且令人羡慕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志愿做一名护士。时间慢慢消耗着无疾而终的爱情,并给了她更好的,她救助的军官治愈后来找她,和她约会并在她父母的认可下同她订婚。
恰恰就是捉弄人的命运,让诺亚和女主又重新相遇。诺亚在镇上办事坐公交时,无意中看见了她,不顾一切的上前寻找,却看到她带着戒指吻像了另一个仪表堂堂的男人,他背过头流了泪,回到那栋辛辛苦苦建好的“家”后,决心把它卖掉。
而女主却在试穿婚纱的时候,一眼瞥见报纸上的那栋房屋广告和初恋,她曾经说过想要一间面向湖水的房间,她要在阳光下画画。而她已经很久没有画画了,也很久没有自由。
玛丽苏的剧情,无非是看似意外却被编剧安排好的命运,相爱的人最终在一起,不管他们差距多么悬殊,是否贫穷富有,无论健全或残疾。
他们最终见了面,解释清楚了一切,不管是被父母偷藏了一年的信笺还是后来阴差阳错和别的人在一起。他们都后悔和从来没有忘记彼此。在母亲的引导下,未婚夫的追寻下,女主最终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她放弃了有优渥的条件的未婚夫,选择了那个钟情于她,贫穷却不懈努力的初恋。并且在故事的最后,诺亚对她不离不弃,他真正做到了爱一个人爱一辈子。
最后的最后,老诺亚给老年痴呆忘记一切的老女主温柔地讲述他们的故事,换来五分钟的温暖,并在病床上一起老去离开人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形容他们再好不过了。只是这个浮躁的人世,选择爱情而不是面包,选择追求而不是放手,选择自由而不是责任感标榜的束缚,大概是不可能的吧。因为不可能,所以故事的幸福的结局也不过是玛丽苏罢了。
只是那本写满爱情的笔记,从年少到年老时光片段,我们看到的又何止是玛丽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