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翻开一本小说,我知道,我又要开始一场冒险了。
我是一个小说爱好者,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读小说?它是虚构的呀,换句话说,小说是假的呀。还有人说,既然我们看报纸就能读到那么多精彩的新闻故事,为什么还要读小说呢?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不是吗?
我就来说说,我非读小说不可的理由。
01
首先,小说不等于故事。
法国作家、哲学家德勒兹曾经区分过小说和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最后事情是怎样的,而小说并不仅仅是告诉你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事情何以这样发生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使得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菲茨杰拉德)。这才是小说的意义所在。
故事性对小说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小说并不引导人们去发现,而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事情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人会这样行动、这样思想?
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可以将那种思考引向非常深刻的境地。
当你读小说并且被作者的语言所牵引,你便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件事按照某种你可能陌生的逻辑发展下去了,以至于它超出了你的认知范围,突破了你的底线,而你发现,你竟然能够去理解这一切。
小说家几乎总是有某种价值判断在他的叙述中,他让你不知不觉站到人物的角度去看世界,于是你不得不去理解你以前从未理解过的人,去体会你未曾经验过的思想碰撞。
02
其次,我们读小说,因为世界有其复杂性。
小说可能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它的晦涩: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读者希望得到直截了当的答案,就像读一篇微信公众号,在最有效的时间里提取最重要的观点。
可小说却恰恰是一种刻意的复杂化。这种复杂化来自生活本身。
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话语系统,而小说家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观点,而是许多可能的情况,许多不同的观点。
小说家通过人物说话,也通过情节说话,小说一定是虚构的,因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小说家的理解才呈现出来,那种理解是被编码之后的现实,它和你的世界一定有所不同。
一篇新闻报道可以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但小说会呈现给你不同人在特定情景中的状态,或是身处其中的某个人的心理独白。
小说往往不是重现现实,而是解构现实。
有些后现代小说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不是充满荒谬的情节,就是大段大段的心理刻画,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你越是深入书中,越是发现它的价值。因为这种无序的状态恰恰是某种真实。你不得不承认,你的大脑在“后台”工作的时候,也是纷乱复杂的,你的内心情感常常是无稽荒诞的。你也不得不承认,世界本身充满了无序和无理,而呈现这种无序和无理本身也就是在试图理解世界。
最好的小说不是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出好的问题。小说的价值一半是由作者创造的,另一半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小说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一本小说也就是在完成一本小说。
03
最后,我们读小说,因为这是一种审美活动。
好的小说本身即有其美学意义,不论是文字的排列,句子的连缀,还是表达的方式,小说家是在精心策划这一切,以唤起读者内心的某种感知,触及读者的灵魂。
好的音乐能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好的小说也能制造颅内高潮的体验。比如当你阅读品钦的作品时,就会有一种“劲儿”直冲脑门,我会说《万有引力之虹》给人的体验是迷幻、紧张、刺激,令人疲惫却又兴奋,而《性本恶》则让人放松而沉醉。
当你读一本好的小说时,其实是小说本身的力量拉着你进入其中。你不再追究这一切是虚构还是现实,因为那给你造成的震撼是真实的,你的激动和颤栗是真实的,你的思考和探索是真实的。此时小说的虚构已经弄假成真,你已经成功地进入文学的殿堂,并开始在其中探险了。
而那些从来不读小说的人,是无法理解你的感受的,那些斤斤计较“真实性”的读者,也就无法去体会读小说带来的真实冲击。
小说的美学是一种超越的美学,它能让人摆脱日常叙事的无聊乏味,而进入文学语境的自由酣畅。这也是一个好的小说家的魅力所在。王小波能让我快乐敏捷;纳博科夫令人兴奋;卡夫卡则带来沉思和痛苦;杜拉斯让人忧愁、敏锐……
读到一本好的小说就是经历一次审美的洗礼,你会发现,原来喜怒哀乐可以这样被创造,原来感觉系统可以这样被激发,原来人的情感可以如此变化、起伏。
对我而言,评价小说的好坏标准,就是它唤起的审美和思维体验,以及它为我隔离出一个不受外在世界影响,而独立存在的世界的真实性。
小说不断激发我的好奇心、给我思维的乐趣,感官的冲击,小说是虚构的,但这虚构凝结了小说家思想的精华,语言的艺术。
读小说本身就是一次深入未知的探险之旅,更是一种扩充自我的方式,套用王小波的一句话:
人仅仅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读小说让我拥有了另一个诗意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