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听完了樊登主讲的《你好,焦虑分子!》。
边听边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亲人与之对照,发现有人已经是极度焦虑者了。
什么是焦虑呢?这本书里说,焦虑体现了一种与无法确知的陌生感的特殊关系,其实就是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给我们带来的恐慌和压力。
它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来的。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如果完全没有焦虑,那肯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状况,因为没有焦虑的人很快就会被老虎、狮子吃掉。在原始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因为人们有着对陌生感的敬畏和恐惧,才能活下来。所以焦虑是有用的,千万不要希望把焦虑全部消灭,那不可能,而且会很糟。焦虑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如果你焦虑的程度是合适的,那么它就是有帮助的,过分焦虑才会变成焦虑症。
那么,你真的焦虑吗?我们需要做一些自测。首先要搞清楚焦虑和恐惧的区别。焦虑和恐惧都是一种担心、不适的状态,但这两者是不一样的。焦虑是对于未知的恐惧,就是对于没有发生的事而感到恐惧。
书里写了12个关键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回答“是”越多,你的焦虑倾向就越明显。
第一个问题:你是个“有安全感”还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当然,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更具有焦虑的倾向。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有安全感”的人还是“没有安全感”的人。
第二个问题:你的想象力是否过于丰富?别人的一个眼神,他们就会琢磨别人心中是怎么想的,有人甚至能编出很多故事来,这就是想象力过于丰富。
第三个问题:你是不是有内心的敌人?如果你经常发自内心地大量批评自己,这就是有内心的敌人。
第四个问题:有没有幽灵和魔鬼萦绕不散的状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小时候独自躺在床上的时候,看到一个黑黑的角落,就会觉得里面好像有东西,觉得害怕。我们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威胁着我们。
第五个问题:你焦虑的齿轮是否轻易就会启动?有一些小事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事,但是对于你来说就会觉得焦虑。比如班上要参加一个比赛,其他人觉得没什么,但是你就会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说明你焦虑的齿轮更容易启动。
第六个问题:你是好奇之人吗?焦虑者是非常有好奇心的人,他们什么事都想知道,都想打听。
第七个问题:你是否常常搜寻着地平线?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看那些航海的人,他们永远都在找地平线,随时都要观察什么地方能够让自己更安全。你是不是也经常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到达那个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安生下来,什么时候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是寻找地平线的感觉。
第八个问题:你是否总是难以完成已经开始的事情?
第九个问题:你是否有难以释怀的倾向?就是有一些事积压在心里永远放不下。这事都过去几十年了,还在心里堵着,这就叫难以释怀。
第十个问题:你是否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想法?就是总把事往坏处想,总觉得糟糕了、要出事了,觉得很担心。
第十一个问题:你想到的大多是令人痛苦的事情吗?你每天脑子里经常想到的,是那些令人痛苦的事情吗?
第十二个问题:尤其是,你对爱的渴望是否总也无法得到满足?就是总觉得自己不够被爱,总觉得别人不够关心自己。
你回答一下这十二个问题,如果有八个以上或者十个以上的问题,你都回答“对,我就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就属于有焦虑性格特征的人。这种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我们该如何自助?
我们有三个对于焦虑的“过滤器”。第一个叫作对事件的个人感知,就是咱们讲过的认知行为疗法ABC,A是发生的事件,B是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C是你的压力结果。大部分人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抑郁、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总以为改变了A才能改变C。
第二个“过滤器”就是对调整策略的实际应用。第一关是认知,第二关是行动,就是我该怎么做出反应,我该怎么样去做一些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封闭自己,不是靠打击别人,不是靠转移焦虑,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事情。第一步非常重要,就是接纳,这是对认知的调整;第二步叫承诺,就是你要行动,你得去做一些事情才能够使得内心发生改变。
孟子讲“必有事焉”。什么叫修炼?一定要有事。到了王阳明这儿,王阳明认为要“在事上磨炼”。你不是整天说你想修炼吗?你现在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就想骂人,这件烦心事的出现正好是你修炼的机会。没有人说修炼一定要打坐,烦心的事发生了,这就是你修炼的机会,你可以好好地磨炼,这就是王阳明说的“在事上磨炼”。
第三个“过滤器”就是积极地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是我们个人能做的三个“过滤器”。你实在自己解决不了了,想不通,想不明白,就向别人倾诉,问问周围的明白人。或者去读读书,读书也是一种求助的方式。你也可以找医生做咨询。
在我看来,极度焦虑的人大部分是生活缺乏意义感的人。
今天阅读《特别关注》时,看到一个观点,说人生赢家的经验无非三条:第一多读书;第二努力工作赚钱,第三多健身,多旅行。
当你“身体健康、精神富足、财务自主”时,焦虑症就会逃之夭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