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就翻看87版《红楼梦》的短视频,不知道为何还是很喜欢那个电视剧,看的时候觉得心很静。
不像现在的电视剧,音响效果太好,反而有点压住剧情了。
每个人都看上去那么自然,好像他们真的生活在那里。眼神清澈,心里沉稳,不知不觉就让人静下来了。
其中一段是宝玉和李嬷嬷之间的故事。宝玉从外边回来,问晴雯有没有吃豆腐皮的包子,专门留给她的,晴雯说,她吃饱了饭,就放在桌子上,李嬷嬷来了,说没人吃就带给她孙子了。
宝玉没有说什么,然后要吃茶,端上来别的茶,而不是宝玉喜欢的茶。宝玉就问他让泡的那个茶呢?丫鬟答道,李嬷嬷来了,就让她喝了。
宝玉一听,立马大怒,责怪她们对李嬷嬷那么迁就,把茶碗也摔了。直嚷着要去回了老太太,辞掉这个嬷嬷。大意是说:“我不过幼时吃了她几口奶,现在又不吃了,还这么迁就她。”
不知为何想起这个细节,心里感觉很复杂。
在这个故事中,宝玉有错吗?他的意志没有被尊重,丫鬟也是看在李嬷嬷是他奶妈的份儿上,由着李嬷嬷。
丫鬟有错吗?也没有。当李嬷嬷到宝玉屋子里,宝玉不在,李嬷嬷是高过他的丫鬟的,所以李嬷嬷要做什么,她们也不好拦着,况且,也不是说多么大的物件。
李嬷嬷有错吗?好像也没有。因为她有恩于宝玉,所以无意识觉得她来宝玉屋里,就比较随便。
在我看来,大概是界限的问题吧。
最近读的几篇文章谈到原生家庭的界限问题,小时候施恩的那一方,往往无意识就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受恩惠者就的无止境满足前者的要求,不管后者有能力后怎么回馈,似乎都还不完。
所以最近有句话流传很广: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父母要学会得体的退出孩子的生活。
我生养了你,我衷心希望你能开心快乐,以后你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可以分享,但不会过多参与你们的日子。
如此,孩子才能渐渐与父母从心理上分离,发展独立的自我,生长出自己的力量。
大概施恩者与受恩者最好的相处方式是:我曾经帮助过你,但是请你忘了吧,我也忘了它,就像我没有帮助过你一样。
这个估计有些难。
突然想到有些文章里写的受资助女生,大学毕业后,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居然是取代女主人,这种无良事件也是让人愤怒了。如果结局是这样,何必资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