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客笔记(ID:LKNOTE):记录、分享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杂谈随笔
全文约2900字,阅读约需18分钟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承认,我跟风……看到书店书架上曾推荐,看到网络上的推荐,看到朋友圈的晒书,于是禁不住诱惑读之。读完以后的个人感觉是……嗯,其实读完标题,读完前言后记再略翻一下正文就够了。如果看完书有吹牛的需要那就把正文里面的一些例子记一下当素材……
But,并不是说这本书没价值,毕竟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伊藤穰一的来头大着——享誉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并且他的经历还颇具传奇色彩——曾两次从大学退学,做过夜店DJ(唱片骑士),经营过一家书店,并参与创建了多家公司。他还是一位风险投资人,投资了推特(Twitter)、Kickstarter等著名公司,并担任索尼(Sony)、《纽约时报》的董事会成员。作为普通人的惯性思维,光看名头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觉得此书一定是本牛逼的书,怎么敢说没价值!?当然了,如果你哪怕只是有那么一瞬间这么认为也是可以的,相信作者也不会介意,毕竟书里总结的9大生存原则里有一条就是:违抗优于服从。
所以如果你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好好读一遍,那么看看别人的二手解读也无妨。接下来,来一版个人的土味解读:
一、未来社会9大生存原则之吐味说法
原则一:涌现优于权威。我觉得说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权威通常自上而下,而涌现更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状态。相对权威,所谓涌现更有一种野蛮生长的意味,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很多有创造性的发现或认知通常会第一时间在江湖之远逐渐酝酿产生。所以作者说,涌现优于权威,这是对源于实践的民间智慧的一种认可。
原则二:拉力优于推力。通俗说,推力就是事物像老黄牛,抽一鞭子动一下,一直抽着鞭子往前走,这是推力。就是围绕着目标组织力量推动目标实现。拉力呢,反过来,类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先预设目标,而是对成长中的觉得有价值的事物搭把手、拉一把。这种操作是持有资源和力量选择要拉动的目标。
原则三:指南针优于地图。这本来就是一个打比方的说法了。想象一个人,如果手里有一份地图,那么他前往目标的方式就是按照地图的指引按图索骥。如果手里没有地图,那么这个人对要前往哪里就不会有事先清晰的规划,他只能依靠指南针指出方向,然后在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探寻那个方向上的风景。听起来好像是有地图会好一点,但为什么说指南针优于地图呢?套用一句话说叫不是我不明白,是这现实变化太快啊~你手里拿到的地图,可能是一份没有及时更新的地图,于是按图索骥未必高效,只指明方向反而可能有意外惊喜。
原则四:风险优于安全。一句话,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有点冒险精神。君不见那些互联网弄潮儿,财富新贵们,谁没有点冒险精神?不过作者也对“风险”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比如:“实施“风险优于安全”的战略,并不意味着要让你看不到风险所在,而是要让你明白,随着创新成本的下降,风险的性质也在改变。……互联网解放了软件公司,在某种情况下强迫它们放弃前辈们官僚化的审批程序,转而对创新采取一种灵活、无须审批的态度。当然,这些公司中有许多都失败了,但那些成功的公司的确在竞争对手向市场推出产品之前便这么做了”
原则五:违抗优于服从。其意思如字面所示。需要注意的是,违抗优于服从不是叫你为了违抗而违抗,如果一个人在组织中或者在面对上级的时候总是违抗并且以为自己是在按照未来社会生存的9大原则之一指引行动,那么很遗憾——这种人很可能活不过第二集……违抗优于服从的意思更偏重于要说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意识,而不是永远做一个机械的执行者。
原则六:实践优于理论。不用多解释了……一句话,实践出真知。用近点时髦的话说比如:要小步快跑,要快速试错,边做边调整。以上说法都对,不过要补充的是这种认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作者对此也承认,所以补充到:“运用“实践”优于“理论”这条原则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基础设施和其他资金密集型项目很少会让你重复尝试或冒较大的风险。这与诸如软件、市场营销等相对更高端更精细的领域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的成本结构有根本性的新变化,需要有相应的应对方法。”
原则七:多样性优于能力。用白话翻译一下意思是专业能力也需要多角度、多领域的视角来启发创造性的灵感。用时下流行的观念和现象来诠释这条原则就是——跨界、众包。比如此章中作者举了一群游戏玩家通过生物学家设计的一个蛋白质折叠游戏解决了生物学界难题的例子以及医药公司将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发布在网上邀请世界各地网友解答并提供激励的例子。
原则八:韧性优于力量。想象一个前辈语重心长地对你说:“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韧性”的样子。这个韧性优于力量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抵如此。对此作者也打了一个比方:飓风肆虐时,钢铁般结实的橡树被连根拔起,而柔软、极具韧性的芦苇弯下了腰,待飓风过去后又迅速生长。在对抗的过程中,橡树已经注定失败了。
原则九:系统优于个体。其实这条原则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在认知上要培养自己的系统观或者大局观,要能够跳出个体或事物本身来看待这个事物或个体的发展变化。好吧,如果这样说还是比较绕的话,用一句被更多人所熟悉的话来类比——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里所谓的风口就对照系统,而猪就对照个体……
二、普通人读这本书究竟读什么?
总觉得这本书从头到尾透着一种高大上的气息。作者头衔高大上、书籍装帧高大上、陈述9大原则的总结陈词高大上、名人作序推荐高大上……这些高大上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很可能是这本书引起传播、推荐、吸引人阅读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读者被“营销”、“感染”的成功,作为一个最终阅读的普通读者而言,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这种高大上好像离自己有点远?对社会趋势的判断多大程度上能够在个人生活上应用并产生影响?这些都具有不确定性。
于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读这本书重要的似乎并不在于熟记所谓的未来社会生存的9大原则,而在于明白作者所说9大原则背后的逻辑——即“20世纪末,变革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这就是指数时代,它已经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创造了三个定义条件——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正是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大背景,才有需要在我们个人的认知,或者说作为个人行动指引的思维“操作系统”上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因此,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正是应对这种现实变化的,来自作者的总结。
诚如作者自己所言:人类的思维却总是处于脱节状态。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人类的思维需要更新迭代。……我们在本书中所提出的原则并不是创办互联网企业的良方,也不是要教你成为一名更好的经理人,但有志于此的人或许会从本书中获益。请把这些原则想象成如何使用全球最新操作系统的提示。这一最新的操作系统并非过去几个世纪我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简单迭代,而是全新的发布。就像任何全新的操作系统一样,我们都必须适应它。它的运行逻辑不同,也不会有操作指南。说实话,即便开发者会发布操作指南,等你拿到手也已经过时。
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读这本书比记住作者总结的9大原则更重要的事,是在自己的认知中种下一颗种子——真正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总结的应对这种变化的思维操作系统或者说9大原则固然很精辟,但谨防当做教条,因为就连这些原则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些应对原则才是个人认知需要输出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