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这本《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来自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Michael C. Corballis)。我觉得他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家老头子,因为生于1936年的他已经八十出头,又是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进化”这样高大上的方向。但老先生依然有兴趣为“走神”这样的司空见惯又常被批评为不集中精神的小事来写书正名,是否也可以给国内的一种学术大咖一点启发呢?
当老师的人常常深有体会:台下的学生明明眼睛盯着你,但却双目无神、精神涣散,大概一看就知道是没吃早餐或者是等着下课吃午餐的。迈克尔教授在著作一开始也引用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一个实验:让学生花45分钟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开篇,只要觉得自己走神就按键。他们发现学生在此期间平均走神5.4次(差不多九到十分钟就一次!)同时他们还随机打断学生的阅读6次,来观察他们是否走神而不自知,结果学生平均走神次数又增加了1.2次。所以,走神并不只是所谓“差生”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机会,在自己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发生时,开始用走神来转移注意力。
既然走神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事情,那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有研究指出,即使是走神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所获得的愉悦感也不如专心做事不走神的时候多:“我们可以制定令人快乐的计划,但真正的快乐是由实施计划时所带来的满足感决定的。相反,当我们害怕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时,却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不过,迈克尔教授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我们的思想注定要在走神和专注之间切换……在不断适应现有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片刻逃离现实,去反思过去的教训,理解别人的想法,思考未来的可能。”因此他觉得,在这个推崇创新和解决问题、而不再强调死记硬背的时代里,走神是创意的源泉、创新的星星之火,是可以带来幸福感的提升而不是降低的。
为了证明“走神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迈克尔教授在九个章节里,分别讨论了大脑、记忆、时间与想象、精神漫游网络中枢、通过创作畅游于别人的思想(例如写作小说)、创作故事、弗洛伊德的理论、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及思想游走的创造力问题。通过解释人类大脑的构造,分析记忆如何成为培育“走神”的器皿,人类如何衍生出依靠时间神游于过去与将来的能力,并且依靠这样过的能力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准备。所以他认为,走神并不是一件需要自责的事情,我们当然需要集中精神学习工作,但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实验结果来看,走神次数最多的人也是在创造力测试中得分最高的人。所以不要为自己容易神游太空而感到沮丧,只要你感到真正开心快乐,这也许就是你创造力爆棚的开始。
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专业方向。令我感到钦佩的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里,还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令读者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个理论,的确是颇见功底的。所以《科学美国人》评论这本著作时这样说道:“你一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对于国人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在走神时,不妨和他们聊一聊刚才想到了什么东西,说不定就是一个创意的起源,即使只是天马行空,不也是一个愉快的亲子交流、师生互动的过程吗?
顺带说一句,最近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调查分析指出,喜欢看这部剧的,超过六成是女性,接近一半有本科学历。我开始十分不解,这种神仙不用干活、只需要谈情说爱、而套路简单的你爱我我不爱你等我爱你你又不爱我之类的玄幻电视剧,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多高知识水平的女性的青睐?如今我大概可以理解,你以为她们真的是在看剧情吗,她们大概也已经神游九霄云外,把自己脑补成里面的女主角,从而给自己带来一份精神的愉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