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中,看到一个例子
两个夫妻,都想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两个都不想让对方,所以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好像这一件事情,只有两种选择,不是老公妥协,就是老婆妥协。但这件事情,也会有第三种情况。
有可能老公的朋友,叫老公出去的球,老公就走了,老婆自然就能看电视了。还有老婆或老公可以用平板,电脑看,这样就会看上喜欢的节目;老公可以答应老婆干几天的家务,让老婆自愿让给他电视;刚好有个节目晚一点播出,两个人自然也就错开时间了……其实有很的情况出现,这个场景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但是有很多情况,不能都靠外界环境。但是生活中,不会让自己这么如意,那就要靠自己使“第三种”情况出现。
当面对冲突时,人们就会陷入两难的情况,自己做还是不做,妥协还是不妥协。就像“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思维会困在里面,就走不出来。在这两种情况里,去选择,纠结。好像选择哪一个都不太对,但又不得不做出选择,自己就会为难了。就想逃避这样的选择。
书中说,当自己的“积极力”和“消极力”相互拉扯时,就会产生内耗,两种力就会相互抵消,就像自己以前所说的那样,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但就是很累的感觉。
而那种“双赢”的局面,就是“中和力”,把问题解决了,这两种力也就没有了。
我就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其实很少去想“双赢”的问题,可能是和自己受到的教育有关,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和“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一件事情,我是接受得到了一个好处,就会失去一些东西的结果。
如果我是之前说的那一对夫妻,自己是真的会吵,好像就这一种答案。其实很少去想第三种情况,其他的可能性。有些方法是可以做到让彼此满意,听完好像都挺有理的。当下次在面对类似的事情,自己还会放弃思考,就会和别人产生矛盾的方式,不是自己“赢”,就是别人“赢”的结果,把双方变成敌对关系。就是不愿意去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有这样情况的出现,还有就是自己不喜欢思考。想要得到自己想要,就要和别人争吵,让别人放弃。这就是自己一个特别直接简单的答案,就是“打败”对方,就好了。两个还在没有商量时,自己就把对方想成了“假想敌”,所以在沟通时,就会不自觉的带有情绪,或是有一种别人会害自己的错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好像都不单纯。
如果想要别的可能性,那自己就要思考,而自己又不想思考,即然已经有现成的答案,自然也不懒得去想了。
不想思考,自己又再次面对了这个问题。
有些问题,在不同书中,会用不同方式提到。不想去面对的问题,读书时总会不期而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