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想像一个画面,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花丛里玩耍,你会做出什么判断呢?你会怎么形容这个画面呢?
你看到了什么?在澳洲学习幼教的课程中,老师经常强调,不要轻易对孩子下判断。
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时,课堂上几乎所有人对画面的描述是,孩子在花丛中快乐的玩耍。然后,老师问我们,从哪里观察到孩子是快乐的呢?我们试图解释这样判断的理由,但是老师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观察和记录过程中要尊重事实,避免加入评价性的语言。因为,在与孩子们互动和做早教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兴趣,而不是"我认为"。
这一点也提醒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中的定位和心态--judger (判定者)or guider(引导者)。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淘气,乖巧,内向,怕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褒贬不一。父母们往往也能举出各种例子来证明这种判断。这样简单的标标签行为,可能就意味着父母抱着判定者的心态。
在判定者的状态下,父母可能会出现,用自己的经验或感官来评价孩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会导致父母不能理性的思考孩子的表现。比如孩子见到陌生人喜欢哭闹,父母如果直接定义孩子怕生,可能就不会考虑孩子哭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是缺乏社交锻炼。
而且,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父母会给孩子加上各种标签,而不能发现孩子真正成长需求。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可能会错过帮助孩子健康发展的机会。
作为引导者,父母会更专注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目标,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问题或状态上。他们会更客观地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判断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观察孩子言行举止,透过现象要看到本质,这不仅需要客观的分析,也需要家长们控制情绪和固有的经验态度。而且,引导者会积极的做出相关的成长计划并和孩子一起实践进步。
比如之前举例孩子怕生,家长可以观察记录多次孩子在陌生人面前的表现,通过多次记录的对比,来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缺乏社交活动等等。之后父母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计划来帮助孩子成长,比如玩交朋友的游戏,帮助孩子熟悉社交流程;在见陌生人之前给孩子做简单介绍;比如抱着孩子见陌生人,增加孩子安全感和视线交流;不要强行叫醒孩子见客人等等。
在早教的过程中,我们更应专注于孩子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过程。积极的培养和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在未来帮助孩子们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