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入渊两月小结

入渊两月小结

作者: 雕琢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6:10 被阅读456次

    文/雕琢人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遇到我这样的粗人,时间就成了每日的作业,从开始的疲于应付到现在的乐此不疲,时间在无声中流淌,转眼间已近俩月。

    如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儿,时日渐久,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又如攀登高山,山脚下的望而却步,及至山腰,转身回望,已然高高在上。

    初入文渊,作业就是作业,看山是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认字阶段,文言文这个承载着瑰丽宝藏的工具,让我苦不堪言,那时也有复盘,也有思考,但仅限于冰山一角,林之一隅,肤浅而片面。就像一个新入职的大夫,总是抓不准脉搏,领会不了先生的意图。

    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钥匙。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虽历经坎坷,风尘仆仆走过来,颇有柳暗花明的通透感。加上先生不时的提点和纠正,引导和鼓励,还有同学们相互扶持,互帮互助,一路走来,虽有学习上的苦楚,但更大的是满满的收获。

    从起初的古诗扩编,文章缩写,经典续写,到鲁迅的《故事新编》,四大名著,接下来的《史记》、《诗经》,以及这一周的唐宋八大家,虽然时间有限,但对于经典,对于中国文学的瑰宝,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最有成就感的是,这些真正的经典从来都游离于我的阅读书单之外,有幸识得,颇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悻悻之感。

    回想入渊之前的斗志昂扬,信誓旦旦,颇有在文学上有所斩获的豪气,然而当作业下发之时,又心存犹疑,所读之文与写作何干?作业又于写作何益?依稀记得当时还纠结于日更和作业之间,回头想来,肤浅之至。

    一路走来,逐渐有一条比较清晰地脉络浮现,加上同学们的勤学好问,先生不厌其烦的解答,以及穿插解读,原来所有的作业都是在为我们梳理一条条文学的线索,按照先生的意思,现在所做的是厘清文学上的经纬,让我们对于文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认清何谓真正的经典。例如,这一周的散文专题,唐宋八大家的关于写人物的墓志铭或者传记,加上上一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以及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让我们对于散文的行文以及举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虽然作业完成各有不同,与之前所写的那些人物类文章,高下立判,至少明显看的出一些思路和技巧的不同,而不是单纯的想当然。

    或许被外界质疑,或许自己都不甚明了,两个月来,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水平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之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能活学活用,不能相互联系,比如:每一周的主题抑或是每一天的侧重都有不同,而我总有黑瞎子掰苞米之嫌,读了今天布置的文章,完成写作作业之时,心中只有今日框架,而不能发散到之前的相关技巧或者流俗。按照先生的意思,现在的知识点,包括这些刻意练习都是大海里的一个个小岛,互相遥不可及,不能望见,只有当我们栽种的小岛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之后,才能手到擒来,互相之间有了联系。知识的树木变成了知识的森林,这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的练习。

    虽然我仍不甚明了先生的明确意图,就像先生说的我们在编织文学的大网,现在铺设的经线,下一步就是纬线,当网络织就,剩下的阅读和训练就是填补缝隙,让这知识的大网越来越密,越来越完全。

    个人感觉,未来几年的书单或者侧重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而不会再像之前纠结于读什么?怎么读?甚至于怎么写?写什么?经典就在那里,条理清晰,怎么写人,怎么写故事,怎么写散文,怎么写小说,都在那里,你为何不去取呢?

    先生就如站在山巅的巨人,高瞻远瞩,引领我们这些山脚下的攀登者,给我们指明向上的方向,方向明确之后,适时的修正路线,让我们能不至于在文学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又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先生常自嘲:文学路上的导游,其实亦师亦友,相聚文渊,初识文学,幸甚至哉。

    每天徜徉于经典之中,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在先生这位牧羊人的鞭策之下,至少不至于南辕北辙,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快慢远近,因人而异,书山有路先生指,学海无涯自己行。

    对于文学的认识也仅止两月而已,何必着急呢?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才刚上路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渊两月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sy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