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也是通读经史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在翻读自己的祖辈正德皇帝的事迹时究竟夹杂着什么样的情绪。人都会有自我安慰的力量,他也许会感叹正德皇帝的过早离世可能恰好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也可能感叹自己坐在宝座上却犹如行尸走肉一般不堪的人生。
他厌恶见着皇殿下的群臣那伪善的嘴脸,也贪恋着郑贵妃的温柔,但是那个唯一把他当成有血有肉的男儿的女人却不能跟他死后同穴。万历皇帝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身后的陵墓选穴,参与设计,那也恰是他最为励精图治的时光,但是不久后,他作为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精力被慢慢地消磨,投放在和宦官掷银这样的琐碎娱乐中。
唐玄宗在成为太上皇之后被唐肃宗囚禁在冷殿内整整十个月,这个身体强健的老人就在孤独中溘然长逝了。反观万历皇帝的一生却在生下来的时候就注定被囚禁在貌似热闹实则冷清的紫禁城内。终其一生除了郑贵妃,他似乎难有心腹。明朝发展到了中叶,文官集团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势力,他们打着圣德的名义密密麻麻地编织了一张网,将万历皇帝紧紧地包裹起来,而不考虑他是否会窒息。朝堂发展至此,他们已经不需要一个如洪武帝般有魄力的君主,他们需要在无形中制造出一个傀儡,因着上天的旨意,将自己的主张变成金口玉言,从而增强个人的势力。
万历皇帝懵懂的年少时光是被张居正操纵的。张先生让他不要再做练字这么琐碎的小事,万历皇帝自然是不得不听的。在他的唇边长出髭须的时候,他的首辅是相对温和却不能给予他支持的申时行。申时行洞察一切的敏锐加上宽厚温和的语调自然入得了万历皇帝的耳朵,可惜在遇上例如废长立幼的事情时,申先生也不过是文官集团那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而已,本质上跟他们别无二致。
万历皇帝在冷清的宫中成长得最快的就是他的洞见力。但是这份洞见力没有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过人的手腕和政治智慧相匹配,万历皇帝的消极怠工就不难理解了。大概是小时候就称帝习惯了被体制所包围,张居正对他亦师亦父的教导,让万历皇帝在憎恨文官集团的同时竟然生长出了难以言喻的依恋感。当他的所有想法被一一回的时候,他能做的竟然不是动手清除异党,树立权威,把权利夺回来。而是像小男孩撒娇一样的单纯泄愤。他报复那些让他觉得不舒心的人,但是这种报复却单纯得几乎不带各种目的。
于是这份孤独带着跟自己较劲的味道。他既不处罚也不再理会那些劝谏的人,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做出任何的反应都会受到非议甚至是群起而攻之。整个朝堂之上没有几个人真正为江山社稷着想,大家只是打着维护纲常伦理的名义掩盖着私利。更有甚者就是为了争执而争执,看看会不会在因缘际会中博得好名声从而流芳百世。
书中的万历皇帝说不上经历了特别大的风浪,纵使是废长立幼的这种大事也因为他的投降而暂时告一段落,所谓后续的余波早已是后话。万历皇帝就像是生来就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上,他随着命运的河流生活得看似平稳又摇摇坠坠。这种轻微的晃荡也不对他的皇权造成太大的威胁,还不至于带给他强烈改变的动力。
他既不是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洪武皇帝,也不是痴于戎马的永乐大帝,更不是活得极度随心自我的正德大帝。他的洞见中生长出了“无为”之花。眼见着人生的寒冬不断,他还是选择把自己包裹起来冬眠。因为他那自小没有品过自由的内心还尚存在着不想被随意摆弄的小小心愿。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矛盾中又带着犹豫,犹豫中又带着习惯性的妥协。
他跟自己妥协,因为这样最舒服。
难以否认的是,历代皇帝所成为的样子,并不是完完全全属于他们应有的样子,而是那个时代的体制塑造的样子再外加一些人为的改变。但是强如武则天,还是会在没有机会的时候硬生生地创造出机会。而所有难以摆脱的孤独感,是否在貌似不能改变的局势之下再外加的一点人为的选择呢?
如果万历皇帝能够在多加一点反抗的动力和改革的决心,或许今天的历史就会多一点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