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纡青的4个子女,海侨最小也是最得宠的儿子,也是名字有海却不是生在上海的一个孩子,在三娘肚子里面就开始逃难,出生时也是因为男孩而免于一死的噩运。郭家也算是小康人家,虽不足以富甲一方,但是对待子女也不是太过吝啬,至少吃穿用度不用发愁。
海侨身为郭家正室唯一儿子,身份地位自然在郭家四个子女中排第一位。三娘可能为了感谢菩萨让她终于有了儿子,所以让海侨到庙里认个和尚当师傅,算是挂名当了个小和尚,还有模有样的在庙里让师傅剃了个光头,三娘捐了香火钱,师傅送海侨一套僧衣僧鞋,其实这一切都是郭家出的钱,一番操作算是答谢了菩萨的保佑。海侨还小,这一切都是懵懂中当了道具,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了几天小和尚,话还说不好,经自然就念不了,还得三娘出钱,师傅找个会念经的师兄完成海侨的修行功课。
虽是个男孩,海侨自小身体多病,三天两头的头痛脑热,让三娘担心不少。于是老办法又搬到台面上,郭家给海侨找个乞婆认干娘,这种做法有些类似给孩子起个贱名好养一样概念,只不过更近一步。乞婆就是做叫花子的婆婆,不过这个婆婆已经是职业干娘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从事这个职业,反正干儿子不少,不乏大户人家的少爷。乞婆还是很敬业的,海侨磕头认了干娘,她送海侨一副碗筷算是传了乞丐衣钵,还亲自去各家各户讨来布料给干儿子做百家衣,是不是百家不知道,不过一看就是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布头,三娘放着家里布店的布料不用,把这些个布头先拼成一块布,然后给海侨做了一件和尚服,既是僧衣又是百家衣一举两得。三娘虽然是勤俭持家,不过对外还是比较客气大方的,乞婆对海侨也格外的好,常常在外面讨得好吃的还特地送给干儿子吃,有一次还带着海侨去一家大户人家吃寿席,不懂事的海侨大吃大喝以后竟然幻想长大以后当个乞丐也不错。时间流逝,海侨也渐渐长大,虽然见到乞婆还喊着干娘,但是当乞丐的念头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抗战胜利后,郭家四个孩子都在读书,对于郭纡青四个孩子的学费算不上太大负担,不过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烙印在心里,海英老大脾气倔强,又喜欢在外面热闹,小学毕业顺理成章就读了中学,海寿海侨两个儿子自然要多读些书以后可以给郭家光宗耀祖,于是胆小乖巧的海容便成为牺牲品,小学毕业就没让海容读书了,郭纡青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把海容带去朋友的钱庄,想让海容去当个职员挣口饭钱,一来学些本事二来也给家里减轻一点经济负担。朋友看见海容还是个小孩子就赶忙拒绝了,要是个男孩可能就会应允,至少可以干些出力气的杂活,一个女孩实在没法用。郭纡青看到人家也不收海容只好带她回家,在家里帮三娘干些家务事,忙的时候去布店打打下手。海容只能无可奈何呆在家里,当时的社会绝大多数的女孩最多也就读个小学识个文字,能读中学少之又少,海容也认命了成为那绝大多数的一员。
做为大姐的海英可不是一个甘愿认命的女子,先是和父亲争吵要让海容读书,郭纡青一句“你回家就让海容去念中学,一份学费你们姐妹自己选择吧。”海英顿时无语了,她自小衣食无忧,从来没想过如何挣钱养家,学校里面的女生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谁也没有学费的困境。海英没有办法了,只好怂恿海容去和三娘闹。三娘不接茬,只说没钱,只要父亲给钱就可以去上学,本就胆小少言的海容很快就败下阵来。一时姐妹俩也没了主意,只好默默接受这个现实。海容呆在家里,有事没事在父亲面前闲晃,时不时嘴里嘟嘟囔囔,希望父亲哪天改变心意,自己可以继续读书。
转机很快来到,一切还是要归功于海英。万县城里一家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协理中学招生,它的条件是,加入教会子女可免费入学,不加入教会就要缴学费才能入学。海英看到这个消息赶紧回家告诉父亲,这下不用学费父亲应该没有问题了,海英想的太过简单了,郭纡青虽说不是那么保守,只是要他入教那可是万万不可能的,海英被一盆冷水浇个透心凉,除了得到父亲的责骂什么也没有得到。三娘也说海英是瞎胡闹,看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当事人海容却插不上一句。海英大小姐的脾气爆发了,她要带着海容两人去入教,她不怕丢脸,就看郭纡青丢不丢起这个脸了。也许是海英得大闹起了效果,也许是海容天天可怜兮兮在面前转来转去起了效果。终于同意海容去读书,只是入教是绝对不行,他郭老板怎么也不能穷到要入教来让孩子读书的地步。最后皆大欢喜,海容如愿以偿读了中学,郭纡青依旧一家之主说话一锤定音,海英也少见的安稳陪着父亲出头露面充当郭家大小姐的门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