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式太极四层境界2018-06-03

杨式太极四层境界2018-06-03

作者: 阿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7:52 被阅读0次

    太极四层境界

    和美太极 昨天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形、劲、意、气

     ---- 任何动作要有具有攻防含意,附和技击或是健身,或是太极,阴阳经络学说。

     -----正准的发力方法,刚柔劲,虚实劲,圆撑劲,圆与整,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诚,气质,神采,韵味,

     -----以意导气,以气催力,使“形”‘劲’‘意’‘气’统一,

        总的要领;

       1虚灵顶劲  2沉肩坠肘, 3,坐腕舒指,4含胸拔背,5松腰敛臀 6 圆裆松胯7气沉丹田 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松!柔!圆!活!轻!灵!沉!稳!

    1.身法十要(四言十句)

    提起精神,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

    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2.练法十要(四言十句)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

    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3.张三丰太极拳十要

    其虚灵(顶劲),

    含拔(含胸拔背),

    松腰,定虚实,沉坠(松肩沉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参见《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杨澄甫十要与此相同: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4.武禹襄身法八要

    涵胸,拔背;裹裆,护肫; 

    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注一:护肫--肫音谆,禽类的胃,此处借指人体的大腹部位。即随时以手或小臂保护这一部位。 

    注二:裆-——原字为肉字旁,因电脑打不出,暂以衣字旁裆代替。

    5.杨松泉练法要求

    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

    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

    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外行走弧线,内劲走缠丝;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6.郝少如太极拳要领

    1)含胸: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前合,谓之含胸。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

    2)拔背: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裹裆: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档。

    4)护肫:两胁微敛,快,谓之护肫。

    5)提顶:头颈正直,身,谓之提顶。

    6)吊档:两股用力,谓之吊档。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

    7)松肩:  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沉肘: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滕挪。

    10)尾闾正中: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1)气沉丹田:能做到尾闾正中、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含胸、护肫、松肩、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2)虚实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腰脊敛气: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注于腰间,使腰能成为主宰,谓之腰脊敛气。

    13)胯松直:两胯不可倾斜,用力,以意将两胯松开竖直,力,谓之胯要松直。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能使气向下沉而两腿得屈膝;两腿要分清虚实,不至站煞,做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两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腿总要有弯屈之形,谓之屈膝。

    14)两手意向上升:是指两手竖掌,掌根有下沉之势,而手指有拔长之意,才能行气于指,谓之意向上升。

    7. 王壮弘太极拳十弊

    一为神痴,二为抛喉头,三为低头哈眼,四为挺胸,五为翘臀,六为散指(俗称兰花指),七为提肘,八为耸肩,九为断腕,十为亮底(脚掌不沾地而亮起)。——参见王壮弘《上善若水》

    有人说招式走祥或许还是一种创新。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杨式太极拳宗师太外公杨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他说:“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移易之处,自元明至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愿后之学者,毋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欲进情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式、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埋没昔贤之本意。”因此,我认为如果尚未达到太极拳不走祥及练功时有很深的造诣,还是不要去作招式创新。即使想作招式创新,也就不要叫杨式太极拳,而应叫其他模式太极拳,以免贻误学者,影响视听。

    另外,我认为学拳和练拳都不能性急,要快恐怕欲速而不达,  前学后忘是没有用的。以杨式太极拳来说.每套拳要练20分钟左右,每天练功至少要练三套、而且还要根据要求来练。所学的拳架,要不时纠正以提高自己的水平,要越学要求越高,越练越感到不易才能有进步。

    练拳时要聚精会神,不能胡思乱想;要想动作,要假想有敌人就在身边,这样才能使招式运用自如,不显得做作、这就叫用意不用力。

    同时,在练大极拳时、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要有精神;太极拳是松而不是空,不能打得软绵绵由松到空。

    杨式太极拳讲究坐腕,手要坐腕,腕要有动,就好像自来水从橡皮管流出来一样,稍有点压力.木的冲力更有劲,冲得远;但手指、肩肘和手臂都要松,不能僵硬。

    至于呼吸、即一定要自然,我认为人的呼吸应该像冰箱一样、要会自动调节。

    常有人说:“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为什么都是用实脚转根的?”我认为这一点问得好,  因为杨式太极拳用实脚转根是练功用的,极富有技击性。以前不讲明这一点,所以,一般在练拳时都是用虚脚转跟来移动中心的,这样就使练太极拳仅仅变成一般运动.降低了太极拳的技击性能。如果要恢复太极拳的技击性能,练拳时就一定要注意用实脚转根来移动中心。因为用虚脚来转换重心的拳架是脚才踏稳就已变动中心,脚刚吃到力就放掉,练功效果不会比实脚转根的好。而实脚转根的特点是劲力不断,劲力能保持连绵不断地接下去。

    还有人担心实脚转根是否会断劲?我认为,只要虚实分清,根就不容易断,因为实脚转根是活的柱子,而不是死的柱子。

    另外.还必须注意的是、转根要配合松胯,转时要脚尖稍微提起,用脚跟来转。并且在练拳时由起势到收势.全身都要沉,不可浮,能松才能沉,根要像转螺丝一样的下转。

    当然、用实脚转根是根据老的教法传下来的,难度高一点.整套拳路是一环扣一环,练习的次数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来练,身体好的要超运动量练、才能练出功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式太极四层境界2018-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aj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