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像王老师这样站在全球的角度上来思考未来创新生态,着实令人佩服。
全球化已是一种常态,不可阻挡也不可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全球化的因素,分工会越来越细,分工的细化会进一步反哺全球化,所以在创新生态链条中,我们每一步都要放在全球化里面思考。
产业链:科研→研发→量产→市场
以前产业链整个过程发生在一家公司里面,比如像爱迪生、福特这样的公司,因为产业不成熟,市场无法给他们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所有流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种效率十分低下,现在不同了,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大大的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与成功率,下面结合王老师书中的内容,我来讲一下我学习到的这条链条。
科研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强项,现阶段研究型高校的科研能力是最强的,是创新的源头,高校通过国家划拨的科研经费进行研究,成功之后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获得回报,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专利申请成功就万事大吉的事情,有些教授在申请专利之后会自己出来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自己单独运作,这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术业有专攻,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教授的时间和优势都在科研上面,所以应该进一步钻研科研,从而研发出更多的专利,而专利对接市场的工作应该交给市场敏感度强的企业家,这样才符合新木桶理论,强强合作。另外一方面中国要向美国学习,美国的高校在技术转让之后会占有公司一定股份,配合企业家在与市场需求对接时,对产品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促进产品的落地,而中国的一些高校担心产品不能够研发成功上市,所以干脆一次性把专利卖掉,获得短期的高额回报,从此与企业家、专利无任何关系,殊不知若产品在多方的配合之下,一旦成功推向市场,今天获得的短期回报会显得那么渺小,所以在产业链上,各方只有充分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方可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回报。
研发
科研成功之后面临着技术转让,这需要对市场了解的企业家针对市场需求,和高校一起针对专利成果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过这之前有个问题要解决:合适的产品和适合的企业家要恰逢其时。现实中的状况往往是握有科研成果的高校,不知道什么样的企业家能够操作自己的成果,而优秀的企业家也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优秀的科研成果,这就要说出我读完这本书的一个感悟:走出去。高校除了在一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专利成果之外,要走出去了解优秀的企业家,不要坐等企业家上门,为自己的成果找到最适合的企业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对于企业家来说更应该走出去,时刻了解高校教授手里的项目,以便第一时间能取得优秀项目的合作,为抢先市场埋下伏笔,结合我们个人情况:也应该走出去,了解世界动态,增长见识,知别人所不知,遇别人不曾遇。为成为一个优秀的自己做铺垫。
量产
下面就要说到中国优势了:制造。产业集群、自动化改造和对接先进科技企业的制造能力,这三大特点使中国制造领先于世界。当初西方国家为了节约成本,所以将制造甩给了我们,但他们没想到的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中国制造已将他们甩开,但我们不能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要时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开放式设计、工业机器人、3D打印这三个趋势,一旦成熟,中国的制造能力就有被替代的危险,届时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变成能源成本,这一点美国要比中国有优势。王老师判断中国大概还有10~20年的窗口期,新技术到来时是不讲道理的,所以结合现状,中国制造工厂应该大步的走出去,主动对接科技企业,提升我们服务全球创新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加快部署,突破物理距离,允许客户在线上也能对工厂进行很好的管理,这样才有可能继续保持我们的制造优势。
市场
产品量产完之后投入市场需要创新者,早期使用者,早期主流用户,晚期主流用户,落伍者的共同使用与反馈,才能发现并弥补产品的不足,从而更新换代,完善产品。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个跨越鸿沟理论。创新者,早期使用者,这两类属于早期用户,只占市场总量的16%,这之后就存在着一个鸿沟,面临引爆市场的问题。早期主流用户更加注重实用性,新技术被证明足够好用,他们才会用。晚期主流用户,希望购买行业的标准产品,只有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使用,他们才会用。这两类用户占市场份额的68%,企业大部分的利润掌握在这两种用户手中,科技企业要做的就是跨越这一鸿沟,引爆早期主流用户。很多科技产品的开发者是技术人员,他们缺乏市场经验,只考虑性价比,很少考虑用户体验和交互的问题,所以在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往往会碰壁。举个简单的例子:小米,小米充分利用创新者和早期主流用户,组织社群,让他们深度体验,为引爆市场做铺垫,通过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研发出更加适应市场的产品,从而大获成功。让用户参与创新,使科技产品告别以前冷冰冰、木讷的印象,从而打造爆品引领时尚。
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环。为更好的科技产品问世做铺垫,不过有一个最重要的参与者,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国家。国家的态度与政策直接关系到科技企业的生死,现阶段的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政府在推动科技方面不遗余力,除了鼓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以外,也在用优惠的,稳定的,标准化的政策,来吸引国外的先进企业带着新技术进入中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必会长出参天大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师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政府应该怎么做的原因,希望中国政府能做得更好,早一天实现科技强国。
结合个人,读完王老师的中国优势,我明白做企业就像养育一个孩子一样,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操心与恒心,企业是时间积累出来的,培养一个孩子成人还要18年,凭什么一两年就想把企业做上市。犹如郭广昌所言:做对的事,难的事,需要时间积累的事。第2个是要充分打磨自己的“长板”,走出去与更多的“长板”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强强联合,从而做出一个“大木桶”,实现共赢。第3个是拒绝呆板,拒绝常规,很多事情的成功往往是有很多种办法的,不要老遵循老路,比如“制造及投资”,很好的解决了科技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所以我们个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想法。第4个是舍得,不管哪一方都要有主动承担风险的舍,这样才会有丰厚的得,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每一方的付出,要大家一起共担风险,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率。以上就是我在读完书之后的所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