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速度与激情之特别行动”后,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尤其是电影中看见“强森”被强敌逼入绝境,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回到家乡。一个他一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的地方,一个他心里最恐惧的地方,一个二十五年都没有回过的地方,一个魂牵梦绕都要回到的地方。
当看到“强森”拥抱他妈妈的一瞬间,我的眼睛开始湿润了。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家就是你最大的靠山,最无助时的依靠;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的地方,她能够给你温暖和力量,战胜任何强敌。
想起高中读书时的情景,那时家中仅有几亩薄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中除去生活开销和各种人情份子钱,所剩无几。一年到头能够吃上两顿肉,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时同村的孩子,大多初中没有毕业,就跟着同村的人到外面打工赚钱,用来补贴家用。而我却还在坚持读书,当时“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邻里之间也在鼓吹,“读书哪里有打工好,读书花钱多,还没有前途;哪里有打工好,还能挣钱”。
每每听到这种声音,我都远远的跑开了。甚至有的时候,我也很迷茫“到底要不要继续读书?”我想过不再读书,跟着别人去打工;可是我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呀,而且我也不愿意过,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喝酒打牌的生活呀!
我每天忧心忡忡,无精打采,母亲发现了我的异常,把我拉倒面前。问我原因,我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她,她告诉我:“白管人也说啥(不管别人说什么),你就管好你自己,就好了(你要知道你要什么)。你想上学,我砸锅卖铁都供应你;你不想上,我给你找人,你就跟他们去打工”。
我沉默了好久,用尽全身的力气,才微微张开口:“妈,我不想打工,我想上学。”为了供我上学,母亲每次将家中的猪卖掉后,都会将两百块钱偷偷留下来。
她把自己的花棉袄从里面,剪开一个小口子,将两百块,放在棉袄缝隙里面,然后用针将小口子缝合起来。无论什么情况下,她都不会动用这笔“巨款”,这是为我准备的学费和生活费。哪怕是那件花棉袄,都已经有些破烂了,她仍然穿着那件花棉袄,不肯让那件花棉袄离身。
如今,我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安然,这一切都要感谢,父母的默默付出。
一天,弟弟打来电话问我“是否知道,咱妈住院的事情?”,我很诧异说“上周我刚刚答完电话,没有听说这件事。”
于是,我赶紧挂断他的电话,往家里打个电话。询问母亲的生病情况。她告诉我说“没什么事,只是小毛病,已经出院了,告诉你怕你担心。”听到此,我的眼泪,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妈是最在乎我们感受的人,家是为我们考虑最多的地方,家也是我们亏欠最多的地方。
为人父母后,才明白,养育孩子的不容易。自己的孩子哪里不舒服,顿时手足无措,六神无主,生怕耽误了孩子。孩子不在身边时,感觉总是缺少了些什么,时刻为她牵肠挂肚。只有经历过养育孩子的不易,才能真正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的真正意义。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生活,我们无奈背井离乡到异地发展,人虽然在远方,但心却跟父母在一起。
小时候觉得“有妈在的地方,就是家”,长大后自己也成了家,整日为生活忙碌,与父母的沟通和联系,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对于父母的需求和期许,也少了一份执着。与父母在电话沟通中,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而坚持让我安心工作,照顾好家庭。每每听到叮嘱,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暖流,但是心中又伴随着一股酸涩。
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无条件和不求回报的。而自己对于父母的理解体谅,甚是感激;而自己又不能随时在身边照顾,感觉到很愧疚,所以每每听到父母的叮嘱时,心中总是会涌起酸涩的感觉。
在父母身体硬朗时,多与他们通通话,多带他们出去走走。不要再把们当做无所不能的超人,为他们多留一点时间;了解父母的需求,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需要。物质上的无限供给,填补不了他们心理上对亲情渴望的孔洞。
陪伴是最长情的守候,“你陪伴我长大,我陪伴你变老”;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时候,不然追悔莫及,愿在未来有限的时间里,多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不让自己留遗憾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