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学到一个词“习得性无助”,今天就用上了。
二姐原是昨天生日,因为有事,今天中午三姐妹就相约到父母家聚会。陈前几天说想请我的家人吃饭,我还想着正好趁姐生日一起聚聚。昨天本以为是吃中饭,前天就跟他讲了,没说去,也没说不去,但一直到中午都没出门。今天想着还是叫他一块,开始看他睡着,我自言自语说算了,他没醒,还是不喊他了。后来他主动叫儿子,应该是告诉我们他醒了,我又进去问了他一句你去吗?他没说话,摇摇头,我立马就出来了,不知道是安慰他还是安慰我自己说其实不去也没事,不是整生,没关系!
其实我感觉到他还是想去的,其实我也是希望他去的,但之所以我会像小老鼠一样试探一下立马又缩回自己的洞里,这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他也是!
古人认为婚姻要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人在一个类似的环境里会更容易接受,接受他人,也接受自我。他是自在的,没有拘束的,因为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可以预见,因为人和环境尽管有千丝万缕的小差异,但距离不会太大。两个不同家庭出来的人要适应彼此的家庭就会困难很多,人们都以为攀高枝是一种得了利益的表现,其实不是,家庭环境氛围较好的那个更容易适应低一层或更低的家庭,因为他是自信的,或许另一个极端是太有优越感,也导致格格不入。但真正痛苦的那个是家庭的社会层次较低的。当然在人格尊严上所有家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但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人们会不自觉地分出这个高低。高的那个反而不太在乎,但低的那个嘴上越说不在乎,心里却越是在乎。他们会很小心翼翼地在意自己的言行,怕因为遭遇未经历过的事情而被人耻笑,他们也会很在意别人的言行,怕别人藏着歧视和疏离,他们随时准备立起背上的刺来保护自己,也随时准备以被遗弃者的身份逃离。但这一切很多时候是自己臆想,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在过去的生活中积累了被伤害的经历使他们害怕接近与自己有距离的环境。
我的习得性无助就在于他每次去我家或跟我的家人聚会都会紧张,退缩。他又进一步把这种心理演化为:“你求我啊!如果你求我去你家,求我跟你家人聚会,我可能会去的!”他的这种倨傲反过来又伤害了我的自尊,我又认为他是因为不爱我,不愿意跟我的家人相处。于是我也不再喊他,继续下去,我不但不喊他去我家,我也不再喊他跟我和儿子一起外出游玩,再过一段时间,我连去哪了,去干嘛都不再告诉他。
他的习得性无助也来了,他在微信里看到我带着儿子和家人这里玩,那里玩。他感觉被我和我的家庭抛弃了,他觉得我跟我的父母姐妹始终是一体的,而他,我,儿子这个家庭似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只有我跟儿子,他是编外人员。他的这种习得性无助又使他更不喜欢呆在家里,即使呆在家里,也不知道如何跟我们交流。
所以他选择尽可能地多出去,我选择尽可能避开他。
网友评论